首页 -> 2007年第12期

以文学为基础的音乐渗透策略研究

作者:陈建华

深深打动孩子的心灵从而感受到真、善、美呢?我们尝试用音乐对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形象进行渲染,实现文学形象和音乐的整合。比如,故事《熊的耳朵哪去了》中,小熊糊里糊涂到竟然连自己的耳朵上哪儿了也弄不明白(小兔昨天荡秋千的时候风太大,把耳朵吹掉后找不着了,小熊路过时就把耳朵借给了小兔。可是它已经不记得了这件事了)。如何帮助幼儿对这个糊涂、憨厚又充满爱心的小熊形象加深理解?我们根据故事的情节和故事角色的特点。在小熊每次糊里糊涂回答完小动物的问题后,播放一段诙谐、活泼的音乐,反复强调小动物“笑着走开了”这个情节,由其他动物的反复窃笑夸张地突出了小熊的角色特征,使故事情节与音乐相得益彰,如此。可爱又憨厚的小熊形象被深深地根植于幼儿的心田中了。
  5、主题的升华。幼儿文学作品具有一般文学作品的特点,但它更以具体的形象、艺术的语言,夸张的想象、奇特的构思与幼儿的认识心理和情绪特征相吻合。它不仅能陶冶幼儿的性格,提高审美趣味,催发想象力和感受力,又能开阔幼儿的视野,帮助幼儿增强识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净化心灵,给幼儿以思想道德的启迪和教育。而就幼儿文学作品的审美特质来说,其教育功能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审美活动的基础上。音乐的结合恰恰在审美活动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作品主题的升华、情感的宣泄找到了合理的切合点。比如,有个描述母子之爱的故事《每一次,珂比珂》,读来让人有忍不住要流泪的感觉。如此优秀的作品,如何引导幼儿来体会其中的意味?我们在教学中抓住了故事中最关键的几个动情之处,配以音乐《圣母颂》,在音乐的衬托下,孩子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故事的情绪中,通过语言和音乐的相互辉映,给了孩子更大的感受和想象空间。两者的整合促发了幼儿情感的共鸣。活动后孩子们说:这个故事让人听了感到很舒服、很感动,我不会离开妈妈的……多么纯真、多么动情的话语。因为一个感人的故事,因为一个优秀的作品,激起了孩子心灵深处最温柔的爱。我想,这就是教育的真谛吧!
  通过文学和音乐的有机整合,教师感受到孩子真正走进了自己所创设的情境中,在和自己、和作品进行着对话和交流。如此整合。注重了幼儿在音乐欣赏中的感受性体验——音乐元素的加入使幼儿能更好地理解作品情感,丰富情感体验。另外,在渗透过程中,我们抓准了音乐与文学作品的结合点,实现了让孩子在文学和音乐的艺术境界中开始心灵旅行的构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