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我看“情景性”体育游戏
作者:朱静怡
活动一:在杭州某幼儿园的一个托班体育游戏中,教师用废纸箱当山洞、当桥墩、当家,让幼儿抱着自带的绒毛玩具(我的宝宝)做外出旅游的游戏,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不断地调整空间,如一个山洞到多个山洞相连等,使整个游戏更具有情节性、趣味性。
分析:教师已对收集和使用废旧材料有了自觉的认知。废旧材料的形态特征能诱发教师的创作灵感,使它成为某种有形物体的替身,它能激发幼儿的形象思维,产生动作。如果再用情节性的语言作为游戏过程中的指示语,教师就更能促使幼儿快乐地游戏。
活动二:我国大班幼儿听了故事“小公鸡学吹喇叭”后,以体育游戏的方式进行故事表演。幼儿以小组为单位,按故事情节在场景中选择和指认替代环境,如滑梯当山坡、水泥石条长凳为独木桥、小石墩当田沟、爬房活动器具为大公鸡的家,并以故事中角色的行动顺序进行动作练习。
分析:教师已懂得巧妙运用自然环境来丰富幼儿的体育游戏,这既利于幼儿动作发展,又能激发幼儿联想性的思维,更为幼儿提供了文学作品动态表演的机会,还能让全体幼儿参加,自娱自乐,避免了体育活动中的角色争吵和危险。
活动三:在德清某幼儿园的一个大班体育活动中,教师只是提供了木制的高椅和小椅子、家用电器的废纸箱裁成的长条纸板等原始材料,幼儿三人一组,自选材料合作建造山洞,教师提出“搭建可以钻的山洞”的要求。
分析:教师已学会把准备体育场景的任务转嫁给幼儿,教师让幼儿搭建的过程就是幼儿不断地动作的过程。建造后,幼儿不断地到同伴搭建的场景中练习钻和侧钻动作,犹如邻居间串门,反映了体育活动既自如又有序的游戏特征。
思考:从以上情景性体育游戏活动中可以看出,教师只要抓住游戏的元素(材料、空间、伙伴)、成分(角色、情节、象征)。就可以把机械、单一的体育动作训练变得活跃、丰富和有趣,但这三个活动的本质特点仍然是体育,无论怎样的情景性都是幼儿用身体动作表达自己对角色行为或活动场景中运动器具的理解。
我常常见到这样的活动教案被命名为“健康活动”,出现这种命名方式,我认为是教师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理解的偏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5大领域只表达了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所需要获取相关经验的范围,一个领域的内容也会涉及到几个方面。如健康领域,从内容的角度上看,它涉及到生理、心理、健康、卫生知识和身体运动四大块,具体实施这些内容,它就会用到科学活动、体育活动、语言活动,甚至音乐活动:因此,教师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时要从操作层面上理解和运用,学科活动、生活活动、劳动活动、区角活动、角色游戏等应视之为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手段,教师要学会按内容,按幼儿学习特点定手段、定方法、定活动名称,让自己和他人一目了然。
再说体育游戏,我把常见的体育游戏从游戏特征上分为情景性游戏和比赛性游戏;从游戏参与成分上分为完整性游戏和渗透性游戏:托班、小班应该是情景性游戏和完整性游戏为主,中大班在情景性游戏的基础上,加入比赛性游戏和渗透性游戏,尤其是大班,比赛性游戏可以多一点,但游戏中都应该重视幼儿对运动场景的认知,这种认知应融入幼儿游戏活动开始时的试探性动作练习。另外还需注意运动当中角色动作的变换和递进。比如我见到的一个“快乐乌龟”的小班体育游戏,它虽然有活动的情境(为小兔运萝卜),也有动作方位的变化(进与退的爬行过程),但缺少动作的多样性,如果过程中增添乌龟四脚朝天晒太阳的过程,乌龟与乌龟顶顶头碰碰脚的嬉闹情节,那么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无论在情绪上和体力上都能获得调节。这些环节都可保证游戏的顺利开展,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