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幼儿

作者:郝萍瑞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幼儿的发展。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幼儿,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感受到安全、愉快和成功”。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不同的幼儿具有不同的个性、生活习惯及家庭背景。教师对每位幼儿的认知和评价不同,导致有的教师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幼儿。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中一班数学活动中的几个片段,以此来分析师幼互动中存在的公平问题。
  
  人物小档案
  
  小伟:聪明、乖巧、外向,深得老师喜爱,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
  小刚:调皮、捣蛋,是最令老师头疼的男孩,常常不守纪律还老生事端。
  楠楠:胆怯、内向。对事物的理解领悟能力较差,除非有什么意外事件发生。教师一般不会注意到他。
  
  片段一
  一听到“1234|567|”旋律的钢琴声,幼儿开始搬动自己的小椅子。这样的旋律响过三次后,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坐好了。唯独小刚还在“建构区”摆弄积木。教师叫道:“小刚,搬小椅子坐好了!”小刚依然兴致十足地搭积木,好像没有听到教师的话。教师皱起眉头喊道:“小刚,没听见老师叫你吗?快点。坐好了!”小刚回过头看了看老师,应了一声“听见了!”但并没有收拾积木的意思。教师见小刚还在磨蹭,快步走上前去。夺过小刚手里的积木,厉声道:“教了这么多年,还没见过像你这样的。快给我坐到位子上去!”说着推了小刚一把,小刚打了个趔趄,“哦”了一声,乖乖地找小椅子坐好了。
  分析:幼儿在教师准备组织教育活动时,还在玩积木。教师对幼儿的这一违规行为进行两次言语警告仍无济于事。于是采用言语批评并动用非言语行为来干预。“教了这么多年。还没见过像你这样的”这句带有讽刺性、过激性的话语,会无意中刺伤幼儿的自尊心。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使用不当,含有潜在的安全隐患,易造成幼儿的意外伤害。
  
  片段二
  教师取出许多不一样长短的木棒,选了其中的两根,边把木棒的一端对齐边说:“小朋友们注意了。看老师是怎样比较的?”幼儿边看着教师操作边发表自己的意见:“用手抓住木棒。”“是用手指。”“是……”但都没有说出关键。教师把小伟叫了起来:“小伟,你来告诉老师。怎么比较?”小伟摸了摸额头说:“把木棒放到一起。”“还有呢¨教师继续问,“你看老师怎么把木棒放到一起的?”在教师的启发下,小伟忽然间发现了操作的重点。高声地说:“是把木棒的一端对齐放到一起的!”教师听到小伟的回答,满意地笑了笑,说:“小伟真棒,说对了!”教师把小伟抱了抱以示奖励。之后教师强调了好几次“一端要对齐”。
  分析: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注重把握幼儿的心理,不急于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幼儿,而让幼儿自己来思考,做到了有效互动。教师对幼儿的积极态度、适宜的评价和奖励措施,有助于幼儿产生高水平的自我价值感,促进幼儿向自尊自信的方向发展。
  
  片段三
  “哪位小朋友愿意帮老师分发木棒呢?”教师问道。“我”“我”“我”幼儿纷纷举手。教师又一次把目光集中在小伟身上。说道:“小伟的表现最好了,请小伟来发。”刚才还在跃跃欲试的其他幼儿顿时发出了“哎呀”的叹息声。教师嘱咐小伟道:“每个小朋友四根木棒。”小伟点了点头。
  分析:活动中教师请心目中的“好孩子”来做“小帮手”,引起了其他幼儿的不满。这种不公平继续下去,会挫伤一些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片段四
  小刚拿到木棒。稍做摆弄,就把木棒按从长到短的顺序排列好了。可是这时候教师还在指导其他幼儿,没有发现他已经完成。小刚四下张望一下,回过头挑了最长的一根木棒,双手一掰,一根长木棒顿时变成了两根短木棒,接着他又挑出一根比刚才的长木棒稍短一点的木棒,掰成了两根。正在他要再取一根木棒掰时,教师发现了小刚的“所作所为”,大声喝道:“小刚。你又在于坏事!又在搞破坏!谁让你把木棒掰断了?”小刚身子一颤,手里的木棒掉到了地上。教师继续道:“站墙角去。今天不能出去玩滑梯了!”
  分析:幼儿自作主张把学具“破坏”了,是为教师所不能容忍的。缘于对幼儿“调皮、捣蛋”的评价,教师认为幼儿不会干什么好事,因此没有问幼儿为什么要那样做。而是坚决否定,并实施了不恰当的教育惩罚。
  
  片段五
  楠楠把木棒一把抓在手里,然后小心翼翼地摆放,既不是从长到短,也不是从短到长。教师看到了,提示了一句“从长到短”,然后就走开了。楠楠把木棒从桌子上拿起又握在手里,再次小心翼翼地无规则地摆放。
  分析:教师对幼儿的态度是冷漠的,对幼儿学习中的错误只是简单指出,而没有和幼儿一起去探讨该怎样做,致使幼儿再次犯同样的错误。还不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
  从以上几个片段可以看出,这位教师对每个幼儿的态度是不同的,行为也是不同的。教师与小伟互动有两次,与小刚互动两次,与楠楠互动仅一次,且言语较少。单从互动的次数上来说,教师与小伟、小刚的互动明显多于与楠楠的互动。楠楠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存在显性的不公平。国外有观察表明,在幼儿阶段有12%~20%的幼儿容易被教师忽视。可见,像楠楠这样的幼儿还为数不少。一项追踪5年的研究表明:“如果不对被忽视的幼儿进行及时干预,他们的社交地位将按现状持续下去,不会有什么改善。非但如此,这些幼儿也很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因为相比其他幼儿来说。他们是幼儿园的低成就者,这些被忽略的幼儿成年后发生偏离社会的行为比较多。”可见,在幼儿阶段,教师关注部分幼儿,而忽视部分幼儿这种显性的不公平会给幼儿的身心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单就教师与小伟、小刚的互动分析。表面上来看,都是两次互动,次数是一样的,是很公平的。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对他俩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具有隐性的不公平。教师与自己喜欢的小伟的互动,都是比较民主的。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个性,表现出很大的耐心,对小伟的正确做法予以肯定,对小伟的评价很高,多是表扬。而对调皮的小刚,则多是斥责、否定,是对小刚的违规行为不得已而采取的互动,没有任何情感的交流。其实,教师可以采取更好的方式让小刚来改正自己的违规行为。可以像对小伟一样,用自己的爱心来说服教育小刚,而不是一味地斥责。一项“幼儿眼中好老师标准的调查研究”表明,幼儿希望教师对自己的缺点“悄悄地说”“不要告诉别的老师”。因此教师可以悄悄地和小刚说。在集体活动的时候应该遵守活动的规则,不要自己玩自己的,要爱护玩教具,而不是破坏。再者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小刚把木棒掰断,不管他是出于什么目的,对于教师来说,其实是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让幼儿明白长的东西可以变成短的,感受长短的变化。对幼儿的违规行为。教师要视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措施,尽量与幼儿单独解决,保护幼儿的自尊心。
  师幼互动中的公平问题作为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每一位幼儿的健康成长。如果这一公平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会影响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而且会损伤幼儿的心灵,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那么,怎样才能处理好师幼互动中的公平问题呢?首先。教师要养成正确的职业态度。教师应有一颗“公平的心”,在教育和评价幼儿的行为和态度上,应做到公正、平等、无私、不偏袒。关注每一位幼儿的发展,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积极鼓励和引导他们。其次。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教师应从教学中积累经验,灵活把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能够随机应变地处理教学、生活活动中的突发事件,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另外,适当控制幼儿园班级的规模是一个重要举措。小班额教学,教师可以充分注意到每一位幼儿,使每一位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