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我们这样集体备课

作者:逢伟艳

持人:教研组长。)
  组长(具有丰富的语言教学经验):上周备课时老师们对该不该在课前丰富有关“最长的墙、最大的广场和最高的山”知识持不同意见,有的老师认为提前告知会让幼儿失去兴趣,有的老师认为应该先丰富有关知识。大家已经分头实施了,有什么感受来交流一下。
  教师1:我是认为不需要提前丰富的,因为我觉得这个内容比较简单,活动时采用猜一猜的方式会更引发幼儿的兴趣。但是在上课时孩子猜不出来,我告诉他们答案,他们不会说“喜马拉雅山”,我只好一遍遍教他们说。影响了整个活动,尤其是情感的挖掘,效果不是很理想。
  组长:你反思过原因吗?
  教师1:我原来只考虑孩子对长城和天安门广场比较熟悉,但没想到他们不太了解最长的墙、最大的广场。
  组长:也就是说,与他们的生活还是比较遥远的。还有,为什么会影响情感的挖掘呢?
  教师1:本来我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讲述故事,引导孩子理解感受,孩子们很快进入状态,但到“最高的山”这个地方,光是“喜马拉雅山”就教孩子说了好几遍。感觉从故事情节里跳了出来,所以就出现了断层。
  组长:影响了故事的完整性。
  教师2:我在课前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让家长和孩子搜集有关中国之最、中国独特的资源等方面的知识图片,布置在活动区中。上课时。当故事分析到这个地方,幼儿兴趣高涨,有的说:“我爬上长城了,长城真像一条龙。”“我刚去过天安门广场,它太大了,我使劲跑也跑不到头。”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使故事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教师3:我还有一点感受。上周备课时我们把研究重点放在对故事情感的挖掘上,在活动中我尝试使用了两种提问方式,我感觉对故事情感的挖掘非常有帮助。一是追问,二是双向提问。(举例略)
  组长:我们在组织故事教学时,首先要确定目标。是偏向于知识还是情感。这个故事大家定位于突出情感是合理的,把知识丰富置于课前也是明智的,不会破坏故事完整的情节,便于孩子理解。
  
  案例分析
  每次集体备课前教师先交流对上周活动的实践反思,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从而引领教师形成研究习惯,同时也避免出现个别教师集体备课后生搬硬套,不重实际,不求创新的现象。在以上案例中,当同一活动出现不同意见时,组长没有强求统一,而是提倡教师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实践,然话交流活动的体会和反思。注重活动反思,本身就是对教师二次备课、进行个性化实施的一种督促和引领。对教师每周的活动反思进行批阅,又为教研管理者和教师交流对话提供了一个平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