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共构一种生活

作者:陈 宁




  成都市市级机关第一幼儿园,是成都市贯彻《纲要》示范幼儿园。在这所90%都是年轻教师的幼儿园里,毛芳芳以自己的毅力、智慧和坚强脱颖而出,所在班级开展的共构活动接待了国家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官员、西部地区贯彻《纲要》培训观摩,以及华东师大李季湄教授、朱家雄教授的参观指导,受到多位专家的高度赞扬。2005年9月,毛芳芳获得“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成为成都几乎所有年轻教师心目中的楷模。
  
  第一次见到毛芳芳,她正在教室里,站在孩子们中间,清晨的阳光从她的脸上弥散开来,仿佛有一种温柔,轻轻地投映到每个孩子身上,房间里有一种由来已久的轻松和自由,让人不忍心去打扰这份愉悦和宁静。
  可孩子们还是被我和园长的突然来到吸引了。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转过脸来张望着我们。即将进行的是一个认识五官和身体的活动。毛芳芳立刻对孩子们说:“你们发现两位客人老师有什么不一样?”孩子们特别踊跃地说头发不一样、衣服不一样、肚子不一样……等孩子们的发现开始雷同的时候,毛方方很自然地将孩子们的思维过渡到认识五官和身体上。她出示了一个小人轮廓,然后笑着问孩子:“那他缺了什么呢?请把你刚才的发现加上去。”
  就这样,孩子们很快把我们给忘了,很自然地回到了原来那个快乐有趣的世界。
  而我,也正是从这里开始逐渐了解毛芳芳和她正在进行的共构课程。
  记:这个活动弦子们上得很有兴致,你能说说这个活动的来源、本次活动的关注点和下面活动进展的方向吗?
  毛:这是本学期初小班开始的一个活动,刚开始是有两个小女孩在看动画片,突然很开心地下跪,不小心撞到了隐私部位。我意识到孩子们还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对危险还没有明显的认识。于是我开始从认识自己的身体着手,期望潜移默化地让孩子学会如何保护自己身体的不同部位。我们做过自己种植农作物,并煮熟尝味道等一系列认识嘴巴及其功能和其他的五官认识活动,今天,是在这个基础上延伸的掌握和表现五官基本特征的一个活动。
  在活动进程中,我除了关注他们对五官的掌握程度,更关注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的状态和活动对他们能力、情感、态度培养上的价值。您刚才可能已经看到班上有个叫侯申的小朋友,他特别踊跃地要发言,这是最近一段时间他突飞猛进的变化。过去他很内向,害怕当众说话。如果是在之前的活动中,我会尽量满足他发言的要求,可现在我只给了他一次机会,因为,现在他需要懂得的是必须学会等待。
  我们的活动一直在和孩子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建构,
  记:你们开展的共构课程到底是想建立一种怎样的课程?
  毛:因为每个孩子、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我们开展的课程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没有现成的教科书,每个班级开展的活动不一样,这个学期的经验和内容也不可能套用到下一个学期。我们是在不断地与孩子互动发展的过程中,建构孩子强大的内心和积聚能够用于他一生的“能量”,最终共同建构出孩子适应社会需要的所有技能、品质和健康、幸福的生活状态。当然,这个课程很重要的方面是建构教师科学的价值观、教育观。
  记:请问这个课程研究是否也让您产生了价值观和教育观的改变?
  毛: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改变。过去,我的教育观就是让孩子完成预先设定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而现在,我意识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是有可能改变每一个孩子一生的事,他们对学习和成长的渴求、对生活的乐观、对困难的无畏、对秩序发自内心的理解和遵守……孩子在每一秒里都可能产生巨大的、让人惊讶的变化,而当我们把握住一点一滴的契机,就会看到孩子让人欣喜的成长。现在,我们小班的孩子就能主动地发现自己生存环境中出现的一些无序现象,并想到用设计制作标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看到他们在椅子上贴上自己画的“不要推倒小椅子”的标志、在饭桌上贴“碗要轻轻放”的标志、在班级门口贴“笑眯眯上幼儿园”的标志……我感到无比的欣慰。课程研究改变了我的观念,我尝试为孩子营造一个有助于他们发展的氛围,而孩子又给予我无限的感动和研究发展的动力,因此我很难说活动下面的进展会是怎样的。不过,因为已经有孩子提出过“我们是从哪里来的”问题,所以我们正准备把幼儿园的孕妈妈请到班上,让孩子们看看她的大肚子,轻轻摸摸大肚子,听听里面有没有声音,对着肚子里的小宝宝说说话。这样能让孩子们在一个更加直观、生动的环境中,感受宝宝成长的点滴变化,也可以请孩子收集妈妈孕育自己的过程和感受方面的资料,从中学会感恩、学会回报。当然,接下来也许孩子发现动物五官和身体的秘密,我们会来个“对比研究”;也许孩子发现五官不同组合产生的奇妙变化,我们会玩个“排列组合表情”的游戏……一切内容都随生活而变。唯一不变的是其中我们的价值判断。
  记:叶晓玲园长告诉我,在幼儿园共构研究中,你接受东西很快,而且不是浮在表象上,能够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您能谈谈自己是如何进入这样一种课程研究的状态的吗?
  毛:我也是迈过了一个坎才真正进入课程研究状态的。
  应该说,我们共构课程的产生来源于新《纲要》的颁布。记得我刚拿到新《纲要》时,连阅读都有障碍,书上的字根本看不进去。在一次早操观摩中,有个同事进行了大胆地尝试,将传统的幼儿在固定的线上走改为到山洞中去玩,到消防管道上走平衡。我觉得根本不能接受,并且大家争论很激烈。同长当时什么都没说,只说了一句:“请你们自己去看看《纲要》!”于是之后的两年里,我几乎把《纲要》翻烂了,满书都是勾的线条,画的五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开始认识到《纲要》的核心在于以幼儿为本,注重对孩子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这和我们之前的教学理念截然不同。这个时候,我意识到自己不能再先定好目标,让孩子完成,而要用心去发现孩子的兴趣和需要。
  从此,我也开始从盲目的教学状态进入到寻找理论依据的教学状态。我每想到一步,都会先到《纲要》中去寻找相应的理论依据,因为和实践如此紧密的结合,对《纲要》我有了深入的理解。那个学期我在大班开展了主题活动《我的早操我做主》,请孩子自己提喜欢的器械,并分发评分表给孩子,让孩子们在上而打五星评选。结果是“双节棍”成为我们的早操“宠儿”。然后,我和孩子们一起用广告纸卷成纸筒做成双节棍,和孩子一起探索他们喜欢又能充分锻炼身体的动作。这一套早操孩子们甭提做得多带劲。从这时我开始发现新《纲要》的精神一直蕴涵在孩子日常的生活中,但我们缺乏的是“发现的眼睛””和“放手的勇气”。
  记:那么,进入研究状态之后,您又是如何“发现”和“放手”的呢?
  毛:其实,现在进行的活动从主题上来说可能和过去类似,但我们思考的角度不同,孩子的生活状态不同,我们就会建构出不同的活动内容。比如做早操,现在我们的小班孩子是玩呼拉圈,而且是五个孩子共用一个呼拉圈,这需要五个孩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