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未开放的菊花等

作者:王 琛




  金秋时节,也正是菊花开放的时候。我组织小朋友用手指作画——美丽的菊花。我像往常一样巡回指导,一切都在进行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朵朵黄色的菊花绽放在孩子们的纸上,小朋友按捺不住,兴奋地举给我看。我不时地赞扬几句:“真棒!”“好漂亮!”当我走到李俊宇的身边,看到他只画了一个小小的菊花,准确地说是一个小黄点,我正想指导他再画一个大菊花时,时间到了,我只得组织大家将画贴在展示板上,来分享成功的快乐。李俊宇迟迟不敢往上贴。我悄悄地走过去安慰他:“没关系的,老师帮助你。”终于,李俊宇的画贴上了。接下来,大家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评价起来。彤彤说:“我喜欢黄泓的菊花,又大又漂亮。”震震抢着说:“镔镔的菊花颜色很好看。”等大家说完,我指着李俊宇的画问道:“这幅画呢?”“这个菊花太小了,不好看。”“这是一朵丑小菊。”听到大家否定的评论,李俊宇低着头,尴尬地搓着手。我笑着说:“李俊宇小朋友画的菊花和别人的不同。这是一朵没有开放的菊花,老师相信,再过两天,它也会慢慢开放的,对不对?”李俊宇使劲点点头。
  每位幼儿的理解能力、接受水平、模仿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存在着差异性。李俊宇小朋友性格内向、动手能力比较差,更加需要鼓励与信任。老师一句鼓励,首先帮助李俊宇解围,找到一个台阶;更重要的是,老师信任的话语,在他幼小的心灵里,能播下自信的种子,重新树立自信心。因为信任老师,所以,李俊宇下一次画的菊花一定会开放的。而且这种信任关系会延伸、感染周围的小朋友,改变大家对李俊宇的看法,为李俊宇的再次学习,创造一个宽容、接纳的最佳环境。我想,今天李俊宇收获的不仅仅是一朵未开放的菊花,一定还有许多许多。
  
  只帮两笔
  陈丹琴
  
  第一次用棉签画小草,总有孩子下不了手。“老师,我不会画。”天天在一边轻声地说。看到老师还没过来,他又讲了一遍。我来到了他身边:“试一试吧。”“我不会。”天天说着依然没有动手,两眼盯着老师看。“我们一起来画。”天天听了我的话拿起棉签看着我。我蹲下来。抓住他的手放在画纸上,一边和他一起画,一边说:“就这样,从下往上,一棵小草,换个地方,从下往上,两棵小草,再换个地方。”我和他一起画了两笔,再换个地方后,松开手,天天迟疑了一下,画了第三笔。然后看了看我停了下来。“真好,你自己画了一棵小草,很好看,就这样再画吧!”天天看看画纸,看到我还在身边,继续画了起来。一笔。两笔……他画得很慢。线条有点歪。我轻轻走开了,天天没有再叫老师,一个人画好了小草。配班老师看到了问我:“我看到你随便帮他画了两笔,他就会了。可是,我帮天天画了好多笔,他还是不会。”
  只帮两笔似乎有着魔力。记得有一次我在研讨观摩活动时,也是碰到了这样的孩子求助,忍不住上去,一边说一边帮了两笔,这个孩子在我的引导下也大胆地画了。细心观察的观摩老师提出“为什么只帮两笔他就会”的问题,这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细细分析,“只帮两笔”体现的是一种教育理念,体现教师对孩子的关注和理解,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适当的支持,又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鼓励孩子大胆地活动。其实孩子的“不会画”里面包含着许多原因,有不想画,有不敢画,有确实不会画。教师要了解问题背后的具体原因,依据孩子的特点提供适宜的支持。在活动中,我和他一起绘画的同时,用行动和语言相结合的方法讲述绘画小草的要领,这是符合小班孩子的思维特点,也是给孩子的学习提供了支架。同时,教师在帮了两笔后松手陪他画了一会,让孩子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和信任。也获得了心理支持。教师的循循善诱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呵护了孩子的自尊,让孩子拥有了独立作画的勇气。
  虽然只帮了两笔,但是。教师是真切地尊重并关注孩子的需要和发展的可能,深入孩子的内心,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活动,是儿童在先,教师在后;了解儿童在先。选择自己的工作在后;关注儿童表现在先,决定自己工作在后。在美术活动中可以“只帮两笔”,那么,在体育活动是否可以和孩子一起只做两下?在语言活动中是否可以和孩子一起只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