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班级家长会案例剖析:

作者:何春美




  编者按
  班级家长会以其规模大小适宜、参与主体角色特点相仿、家长心理需求趋同性多于差异性等自身独特优势而长期存在,在家长工作中具有其他形式的不可取代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又往往会流于形式。其实只要稍稍作一些策略、措施方面的投放、变通,完全可以让班级家长会跳出传统老框框,将其潜在功能和有效性最大化,最终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从本期开始,本栏目将连续刊载浙江大学幼教发展中心何春美老师的系列文章,对一些富有代表性的班级家长会案例进行剖析。
  ★情境描述:这次班级家长会的主题为“宝贝疙瘩上电视啦”。为了使这次家民会富有实效,托班老师们费尽心机,在一起研讨了多次,还在实录时做了一些即兴旁白,从拍摄画面显示,我们的老师虽不专业但自然朴实、尽心尽职,特别富有生活气息。在让家长们看宝宝电视录像片断的时候,老师进行了精心、充分的准备,随着电视镜头及画面的切换、回放甚至定格,老师做了很多细致的阐释说明,对客观环境、师幼互动、生生交流等细节作了相应的专业性分析,并有意识地伴有一些家长可以具体配合的建议与措施,如孩子各种各样哭的现象背后所隐藏着的各种真实内涵、不同气质类型孩子的不同对待方式、从孩子的一言一行看其性格特点等等。随着电视录像片的结束,班级家长会也随之拉上帷幕。原来,宝宝在集体生活中是这个样子啊!终于可以完全放心了,这是托班家长们的心声,也是我们要达到的主要目的所在。
  
  ★分析、反思与延伸:
  
  1 众所周知,新学期伊始,托班老师任务特别艰巨,往往是多重的,不但要在开学短短的几天内让小不点们尽快适应集体生活,尽早缓解他们的分离性焦虑情绪,让他们开心、愉快,还要安抚和消除家长们的种种不必要担忧,让他们放心。为此,几位托班老师别具匠心地设计了此次班级家长会,并取得了不同以往的好效果,继而在同内引起轰动,也成为以后每年这个阶段班级家长会的经典节目。小中大班教师也借鉴此方法进行活动剖析式研究,尤其是开展启发式语言策略运用课题时,取得良好成效。
  2 此思路萌发于老师的细心观察和经验积累,刚上托班的孩子总让家长们有太多担忧:家长不在身边时是否继续哭闹?饭吃得香吗?觉睡得好吗?会害怕吗?有人欺负了怎么办?……诸多不放心的结果是,家长们悄悄地来窥视、着急地等候在门口、时不时派人打探消息、一个接一个的电话跟踪等等。这种现象的出现,非但无助于托班孩子情绪的稳定,反而大大加剧孩子对亲人的依赖心理,一定程度上也给班级常规的建立带来些许不便,从而减缓孩子适应集体生活的进度和速度,并无谓增加教师的工作强度。如仅仅用语言逐个地划家长进行解释,一时也很难令家长们满意和信服,于是,老师们想到做一个孩子在园活动情况的全方位实录,用事实说话,让家长亲历“百闻不如一见”的真切感受,以达到“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目的,真正安抚和宽慰家长的心。
  
  ★有效策略提示:
  
  家长需要什么,满足其合理需求。家长会的参与主体永远是家长,那么,家长最关心的是什么?自己孩子及有关自己孩子的一切。确实,因为孩子,家长和老师走到了一起,因为孩子,我们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