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电子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几个要素

作者:蔡惟铮

度调制,低漂移的运算放大器、遥控器等许多方面也使用调制解调。所以,调制解调的基本概念,以及锁相环等内容应纳入电子技术课程,这也有利于专业面拓宽和高低频的结合。
  采用PLD器件用EDA技术制作ASIC的技术已经成熟,这是学生掌握现代电子技术的一个标志,必须引入课程之中。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1.提出了多媒体课件制作和使用的原则,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授课
  我们积极开展了多媒体课件的研制和应用。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辅助系统(助教型课件),1999年通过教育部的鉴定,2001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了该课件,并提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原则是“分层显示、动态感强、师生交互、多种媒体有机组合,便于修改”。使用原则是“控制播放速度、板书与播放相结合、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加强师生交流”。全体任课教师均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使用率30%~60%。用ppt2003版软件新制作的课件样例在多次全国性的会议上演示,反响强烈。
  目前有相当多的教师采用多媒体授课,但课件的制作水平低,没有分层显示,整屏播放,字体小,不注意色彩的搭配,只是单媒体的运用,自然效果欠佳。但是要制作好的课件确实要花费许多精力,单人独干显然不是好办法。我们的经验是组织教师一起制作,既可以形成良好的氛围,又可以随时交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有利于课件质量的提高。当然有专业公司的介入则更好,那就需要较多的经费和教师的专人配合,特别是教学思路和方法的配合。
  
  2.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制订启发式教学流程
  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无论是采用黑板教学,还是采用多媒体教学,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完成。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强调以人为本,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过渡,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研究课程中需要启发的知识点,研究启发式教学流程,编写启发式教案。这些教案规定在什么时候提出问题,如何提出问题,学生如果回答出来,又如何进一步加深问题: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如何降低难度提问:如何故意设置“陷阱”,总结为什么会掉进“陷阱”,以及如何归纳,如何在课程的前后内容中互相联系等等。采用启发式授课,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启发式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时可能要费一些课时,一旦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一些非重点难点的内容,一些叙述性的内容可以以自学为主,在课堂上不需要多讲,有利于精简学时,两厢互补不会增加学时。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这比学生死记硬背考一个好分数更重要。
  
  三、建立在学生积极参与基础上的模块化实验教学体系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与内容的改革是为了真正形成理论课和实验课之间的动态良性循环,使实验教学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学生在实验中应该学会自学,使实验成为一种获取知识的必要手段,成为一种既动脑又动手的学习新知识的方法,是培养学生自身造血机能的重要教学手段。这样,就可以在理论和实践双重高度上获取知识,这比仅仅在理论课单方面获取的知识要深刻、牢固得多。这种对实验教学的新认识,是对旧的实验教学思想的变革,这种全新的实践教学指导思想是保证实验教学改革获得成功的重要基础。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实验教学的规律,积极地进行实践。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要点如下:
  
  1.电子技术实验课按模块化设置
  我们在将实验划分为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三个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一个个实验组成相应的模块,最终构成一个有实用价值的应用电路,如温度测量控制、数字电路应用、步进电机驱动、数字频率计、数字显示、直流电源、DC-DC变换器、波形发生电路、字符发生器、FPGA、PWM控制器、模拟乘法器的应用等。例如下图给出了温度测量的方框图,在此基础上,在提出如何对温度进行控制,将开环的测温电路变为闭环的电路。
  
  
  2.对试点班级发便携式实验箱
  便携式实验箱如同一本32开书大小,人手一台。优点是拓展了实验的空间和时间;有利于学生通过实验自主学习和自学能力的提高;实现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有机结合,并且适当将一部分课程内容分流到实验中进行;有利于实验室的开放运行等。
  
  3.以实际操作实验为主,计算机仿真为辅
  注意发挥计算机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仿真意识和仿真能力。仿真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设计任务,动手实验之前,先仿真,以验证设计正确与否。以实际操作实验为主,计算机仿真为辅,既突出了实验能力的培养,又强调新实验手段的学习。
  
  4.加大实验学时和实验单独记分
  目前实验总学时56学时,达到总学时的1/3。其中,验证型实验9学时,计算机仿真12学时,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以及FPGA实验25学时,实验考核4学时,实验理论课6学时,另有1~2周的课程设计。实验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实际操作考核成绩组成,记入课程的总成绩之中。鼓励优秀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增长才干,获奖学生实验成绩记为优秀。
  
  四、注重优秀学生的培养
  
  从1995开始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并作为黑龙江赛区专家组组长单位,组织全省的竞赛工作。几年来,我校有大约1000多名学生参加各种电子竞赛,有18人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36人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有上百名学生获省级奖励。受学校委托,负责组织大学生的电子类课外科技活动,2000年以来,有近百人获校电子类科技制作奖。经过创新活动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参加了教师的科研工作,学生们经历了一个科研项目的全过程,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电子电路的设计和调试能力,提高了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批论文。
  
  五、精品课程的继续建设与示范作用
  
  精品课程有一个自身不断完善和继续发展的问题,评上国家级精品课程只能说明在过去取得的成绩,如果不继续提高前进,总有落后的一天,精品课程的继续建设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对本门课程的优势,有特色的部分继续给予加强建设,保持领先地位;对本门课程的弱势部分更应该填平补齐,减少与优势部分的差距,以使课程能够均衡地发展。
  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所以,国家精品课程有义务将自己的教学资源公开,供全国同类课程借鉴。应该指出这种借鉴是双向的,国家精品课程也可以学习其他学校在教学中的好思路、好方法,这样才能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更上一层楼。
  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通过网络展示教学资源是最经济、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所以加强精品课程的网络化建设十分重要。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展示可以和课程网站的建设合并进行,以增加课程网络化教学的比例,力争达到与目前网络技术水平相当的高度。
  召开有关精品课程建设的研讨会,介绍课程的建设经验也是行之有效的好方式。2003年首批国家精品课程评选以来,教育部高教司、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电工电子课程教学论坛多次组织精品课程建设的研讨会、研修班,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精品课程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以上是我们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些具体工作和取得的经验,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多方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在2005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该项目中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有进一步的体现。作者希望通过本文与高校同行不断交流,互相学习,不断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为科教兴国贡献一份力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