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北京市精品课程网上资源运行情况专题调研及主要结论
作者:丁兴富 王 龙 冯立国 沈孝苹 田洪滨 金红莲
类别、学科、培养目标的差异而变化。
对北京市精品课程网上资源丰富程度的评价42.42%的精品课程教师T0和36.63%的T1的普通教师T1对浏览的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丰富程度表示满意。9%的T0和19.8%的T1认为精品课程网上资源丰富程度还需要提高。项目组发现不同精品课程之间资源的丰富程度存在差别,有的课程资料非常丰富,提供了必选模块之外的课程论坛、案例库、参考资源等资源。
本学科最新研究动态是否得到体现53.6%的精品课程教师T0和38.1%的普通教师T1认为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动态在北京市精品课程网上资源中得到了及时反映,而有7.3%的T0和10.5%的T1则认为没有得到反映。
对北京市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版权保护机制的看法39.4%的精品课程教师T0和40.6%的普通教师T1对目前北京市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版权保护机制表示满意,16.3%的T0和8.4%的T1表示不满意,另有41.8%的T0和49.1%的T1对此持中立态度。由此可见,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版权保护是一个敏感问题,版权保护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于精品课程项目深入发展、精品课程网上资源更新和广泛应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4)更新情况
精品课程网上资源更新主要包括对更新的认识、对象、方式、次数、动因和实施更新的困难6个指标。以下数据来自对精品课程的教师(T0:160名)的统计分析。
对更新意义的认识95%的教师TO认为精品课程网上资源更新对于精品课程建设持肯定态度。
更新对象精品课程基本组成模块中更新较多的是课程内容(23.4%)、练习作业(17.9%)、教学课件(17.2%)、课程概述(16.6%),而教学视频(8.8%)、参考资料(12%)则相对较少。影响更新的原因有多方面,如更新的成本较高,网上资源的版权保护机制尚不完善,不同课程成熟稳定程度各不相同等。
更新方式较多的更新方式是修订(40.2%)、添加(36.1%)、覆盖(16.2%),而删除(5.7%)相对较少。
更新次数在2004年至2005年的一年多时间里,55%的T0对精品课程网上资源更新了2~5次,25%的T0进行了1次更新,6%的T0更新了5~10次,还有11%的T0更新次数在10次以上,但也有4%的T0从未进行过更新。这表明占总数96%的绝大多数精品课程负责教师能根据北京市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实施的要求进行更新。
更新动因 37.9%的T0表示是因为已发布的资源内容有新的研究和进展进行更新;33.3%表示因为课程内容本身有了充实,如增加了教学视频:26.4%的TO表示按照国家和北京市的要求对精品课程的网上资源进行更新;而有1.5%的T0表示因为某些已发布内容可能会引起版权争议而进行更新。
实施更新的困难实施更新的困难是多方面的。41.0%表示“教学及科研任务较多,时间和精力不足”,26.2%表示“更新的成本较高,如视频内容的录制”,16.6%认为“现有技术方案对于更新维护不方便”,14.0%表示“掌握更新的操作技术存在困难”。这表明精品课程的更新受到人的因素、条件因素(时间和技术方案)、成本因素等多种因素影响。
2.个别访谈及相关分析
本部分是对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中相关度大的开放性问题数据的定性分析。
(1)精品课程组织管理者
来自精品课程组织管理者的建议主要集中在北京市精品课程项目和资源网站的宣传推广、经验交流、平台和技术培训、资源应用、资金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扩大对北京市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宣传,保持网上资源定期更新,建立网上资源更新机制;建立和完善北京市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希望市教委组织经验交流工作,加强校际之间精品课建设的交流,增强校际之间同学科课程间的交流与联合;推动精品课程资源的应用,体现优质资源共享;由于网络速度限制,流媒体视频效果不好,建议出版精品课程录像光盘;出版精品课程的相关学习资源,如习题集、案例库等,方便学生阅读使用:设置精品课程的访问计数及用户调查,以及精品课程分层次应用统计分析机制,让不同层次类型课程有不同用户群。
(2)精品课程教师和普通教师
精品课程教师多从课程建设、资源应用、版权保护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提供便于教师更新的技术方案:召开精品课程主讲教师的经验交流会,有针对地开展点对点的技术支持及培训;完善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增加资源网站的课程数量,扩大课程覆盖的学科领域,及时反映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动态;建设课程讨论区,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从宗旨、功能、如何使用等多方面扩大北京市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宣传力度:尽量涵盖一切专科课程,因为目前专业基础课精品课程较多,但是专业课程的精品课程有所欠缺;建议每门课建设讨论区,以便于教师与精品课程教师进行网上交流,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兄弟院校的教学水平;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教学应用定位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教学是一项个性很强的创造性活动,精品课程建设与评审力戒肤浅模仿,千篇一律等。
(3)学精品课程的学生和普通学生
学生多从资源获取和应用方面提出建议和要求:希望提供课程的种类和范围更加广泛;希望体现或提供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动向;希望增加教学视频,因为老师在课堂的讲授太精彩了;及时更新,在线解答或电子邮件回复同学问题;发布的课程资源和实践紧密联系;希望课件提供普通文字版本以便于打印,提供更多的教学视频下载;建议借鉴和参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公开课程的网上发布标准等。
3.网上资源在线检测更新情况
项目组依据“北京市精品课程年度更新检测方案”,于2005年10月24日至11月5日对2003年度98门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统一组织实施点击评测工作。更新检测结果表明,有10门课程更新达到提倡标准(占10%),20门课程达到基本标准(占20%),32门课程未达到基本标准(占33%),36门课程没有更新(占37%)。
更新检测确定了两级标准:提倡标准和基本标准,并分解为达到提倡标准、达到基本标准、未达到基本标准、没有更新4级。基本标准即对课程的必选模块进行更新,并且更新量达到10%的要求。提倡标准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仅更新了必选模块,但是更新量远大于1/10,或者是基本模块达到基本标准的更新,并对可选模块也进行更新。
综合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数据表明,影响精品课程教师更新的因素主要有:缺少灵活的平台和技术支持,实施更新不方便;忙于科研和教学工作,用于更新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对于10%的更新量要求不理解,无法量化和操作;对目前网上资源版权保护不完善心存顾虑而不愿意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