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实施精品课程战略 加强教学内涵建设 提升教学工作水平

作者:郑家茂




  一、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统筹规划,全面带动和促进教学基本建设
  
  课程教学是学校最基础、最核心的教学工作,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增强学习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最重要、最主要的学习环节。课程教学集中体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规格的标准、培养模式的实施以及培养效果的质量,是体现学校教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与大师和学科建设水平一样,精品课程也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课程教学涉及到学生主体、教师主体、教学内容、教材、方法与手段、环境、装备与基地、专业、课型与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只有相关方面协同并进,课程教学的质量才能得到切实提高。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教学工作大系统中重要的核心系统,抓精品课程建设应该以精品课程为抓手,统筹规划,带动和促进教学基本建设全面推进。东南大学把本科教学建设分为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材、实践实验教学平台、网上助学平台、自主研学与优才优育、双语与英语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基地、教师教学提升与名师选培、国际交流与开放办学、教学评价与质量保障等十大工程,全面精心规划,分项组织建设。
  学校针对精品课程,做出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系级四级重点建设规划,按照示范精品、优秀、优良、合格四级标准逐步推进建设。课型涵盖通识、学科、主干:必修、限选、任选;理论、实践、实验、研讨;新开课、传统课、特色课等多种类型课程。根据课程性质分别由院系、教研室、实验室、学科组、计算机教指委、精品课程建设组等多种形式组织承担课程建设任务。计划在2003—2007年间重点建设180门课程,使得全校通识基础课程的4/5、学科基础、专业主干课程的1/4成为重点建设课程,让每位学生所学课程的1/2以上成为优质课程。
  学校以改革项目为载体,以组织人员为着力点,推动教学建设不断深入。近两年设立综合教学改革项目、实验教学改革项目、课程建设、课件与网络课程、教材、专业、基地建设,教学创新团队等,累计项目400余项,投入经费超过千万元,吸引了600余名正副教授参加,使得名师、名课、名教材,专业、课程、基地,理论、实践、综合,课内、课外、网上等多类教学改革建设项目形成相互依托、相互支撑、深化改革、联动建设、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二、正确引导,科学评价,严格管理,确保精品课程建设质量
  
  正确引导首先要求学校增加教学投入,特别是增加领导、教师、学生的精力投入,高度重视教学工作,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努力为学生提供高品位的优质教学资源。精品课程建设应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增强其国际竞争力为根本目的。项目仅是载体,成果只是标志,学校应重在建设,引导教师分层、分类、分段目标要求,强调根据国家、社会、学校、专业、学生的需要与课程的具体情况制定建设目标,充分发挥国家、省、校级精品课程的共同引导与激励作用。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应该注意:教学思想观念是先导,内容体系是核心,方法手段是关键,教材环境条件是基础,教学队伍是灵魂和保障,管理增加效力和效益。思想观念主要看是否以学生为本,是否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是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恰当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师生互动、研究探讨、能力构建是否落到实处。内容体系主要看是否充分考虑到先进性、针对性、适应性、科学性、基础性、系统性,是否妥善处理好传统经典和前沿新知的关系,是否紧跟课程改革的综合化、系列化、国际化、层次化、灵活化、专题化、实践化、职业化等发展趋势。方法手段要看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是否先进,更要鼓励积极合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尽可能把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课件等资源放到网上,方便学生自助学习。要重视教材建设,特别是精品教材的系列化、立体化、教学资源一体化的“学习包”建设。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重视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探索性实践的机会,突出创新能力培养。教学队伍应该由学术造诣高、教学涵养深的名家牵头、梯队结构合理、人员相对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鼓励吸收国内外高水平教师、研究生、学生一起参加精品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的关键是看有否调动高水平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教学与改革建设的措施,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是否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机制,是否把讲授、讨论、作业、实践、考核、教材都纳入常规管理。
  科学评价贵在弄清楚精品课程精在何处。首先要“精”字当头,精粹而不繁杂,精当而不失体,精辟而不流俗,精湛而不虚夸,精深而不浮浅,精进而不囿旧。另则,精品是一种意识,精品是一种精神,精品是一种追求,精品是一种境界——是精益求精的境界。精品要精在点点滴滴——不成熟、不精细不出手:精在方方面面——不系统、不完善不出手:精在前瞻创新——无新意、不前沿不出手;精在科学远见——不引势、不领潮不出手。精品更是一种责任,是承担教学育人的责任,是引领教学改革潮流的责任,是面向全国高校示范辐射的责任。
  精品课程要在与国内外先进水平比较、与高水平兄弟学校比较、与校内优秀课程比较、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需求比较、与学生家长的需求比较中凸现出现代性、科学性、先进性;要能够体现学校特点、学科强势和改革优势:要能够在校内示范、同类示范、全国示范;能够且方便共享,在联合共建共享模式上取得突破;精品课程建设组的学术影响力,包括教材、著作、教学改革与建设成果的应用应该非常广泛:精品课程应该得到多元主体的优秀评价,包括学生评教、教师自评、院系内互评,校内专家点评、校外同行专家点评,相关成果支撑评价,得到师生与校内外同行的公认。
  精品依靠严格科学管理打造。学校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广播种、精选苗、博收获、炼精品。建设是基础,提高是目标,优选重过程,精品靠打造。项目组织管理过程中注意把好立项、检查和验收关。立项审查评议,注重要求高水平教授组建团队承担建设任务,根据专家评审建议修改后明确任务书、签订合同。中期检查进行咨询答辩,真实掌握进展情况,适时提供帮助或终止等新的目标要求。结题鉴定及时形成成果,同时明确下一步建设方向,继续给予项目支持,确保项目建设质量与可持续提升的机制。评价指标要科学,立项指南要明确,目标任务要落实,成果结论要具体。组织教师重视材料整理工作,把总结、提炼、升华、规划和实践的过程作为学习交流提高的过程,要特别重视理清思路、挖掘内涵、锤炼特色,学会借助于先进的技术手段帮助提炼打造,提升教育技术水平和教学内涵品位。
  精心组织申报工作。做一个学习者,了解相关的要求、做法和进度安排,了解校内、省内乃至全国的教改状况。做一个研究者,研究精品课程的内涵和研究已经入选的国家精品课程,研究高水平大学的精品课程建设情况。做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