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科学发展观与人文教育

作者:冉昌光




  学发展观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人作为发展观的
  核心,确立了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深入理解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树立人文思想方法,才能深刻理解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人文内涵:科学发展观认识的飞跃
  
  长期以来,讲发展观都是作为一种哲学观点,从没有把它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从哲学上讲,发展就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发展,认为发展是飞跃,是旧东西的消亡,新东西的产生。强调发展的动力是对立面的斗争,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在发展观中从未涉及。所以哲学发展观没有主体性,缺乏价值追求,使发展观成为一种单纯的客体发展观。这种哲学发展观反映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形成了向自然开战、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和向自然索取的观念,反映到社会经济发展中就形成了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的发展观,在实践中产生了一系列全球性的问题。我们党在十六大以后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吸取世界上其他国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吸取人类在发展问题上认识的新成果,在十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在发展观的认识上实现了两个飞跃,一是第一次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突破了发展观只作为一种哲学理论观点的局限,实现了发展观功能认识上的飞跃;二是突破了哲学发展观作为客体发展学说的局限,第一次把人作为发展观的核心,突显了人在发展观的地位和作用,实现了对发展的本质、内涵和目的认识的飞跃。
  科学发展观与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传统的发展观不同,其理论核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努力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二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包括代际之间的关系)的调适与公正。这两个方面就其实质而言都是为了人,为了当代的人和后代的人,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
  首先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既是为了当代人也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发展。它本身是源于当代人对子孙后代利益的关怀而产生的,其实质是要实现资源的世代公平分配,保证子孙后代在追求自身利益方面和当代人有着同样的权利。所以,80年代中期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作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就是:“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是一个获得世界公认的经典定义,它反映了可持续发展就是对整个人类发展的关怀。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人类发展报告·1994》中进一步提出了可持续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报告说:“可持续人类发展乃是这样一种意义上的发展:它不仅创造经济增长,而且关注经济增长成果的公平分配:它要再造环境,而不是破坏环境;它给予人助益,而不是使人们边缘化。它是这样的发展,它优先关注穷人,增加其选择和机会,使他们更多地参与到影响他们生活的决策活动中来。它是这样的发展,是关注人、关注自然、关注就业和妇女的发展”(转引自蔡昉、张车伟著《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46页)。这一界定集中反映了可持续发展实质就是人类的发展,最终是对人的关怀,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落实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代际之间的关系),要使这种关系长期保持一种合理的平衡。
  其次,从人与人的关系来看,科学发展观直接地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第一,在发展的目的上,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强调人,而不是强调物,强调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人,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它“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这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第二,在发展的动力问题上,科学观强调推动发展的主体是人,是人民群众。它强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五个统筹发展”都是要人去做的。只有依靠人,依靠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可能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及五个统筹的发展。因此,必须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作历史的主人,相信群众、尊重群众,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第三,在发展的最终目标上,科学发展观把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价值目标,强调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理想阶段就是共产主义社会,而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我们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所当然的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提出的:“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转引自:《论以人为本》,光明日报2004年5月7日)。第四,在发展的途径上,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的公平性。科学发展观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城乡、地区、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经济与对外开放的失衡问题,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五个统筹”发展,这实质上就是要解决在传统发展观影响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城乡差距拉大、地区差距拉大、贫富悬殊大、人与自然矛盾尖锐、发展不公平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这是举世瞩目的。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原有的经济基础的差别、城乡差别等原因,不可能平衡发展。另一方面,为了加快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在发展途径上又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和作法,把精力集中在发展经济、发展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发展上,因而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出现了经济发展了,社会发展跟不上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在城市与农村发展上出现了城市发展了,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却拉大了,出现了严重的“三农”问题;在地区发展上出现了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拉大;在人与自然方面出现了以拼资源、拼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造成了资源短缺,生存环境恶化,人与自然尖锐对立。针对这种情况,科学发展观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强调通过“五个统筹”发展,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