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对本科基础课教学工作的若干思考

作者:方福前

基层单位。顾名思义,“教研室”就是要从事教学研究。但是事实上,我们的教研室现在研究教学、讨论教改的很少,教研室的活动大多是事务性的内容,有些教研室甚至常年没有活动。教学方案制订和修改往往是教研室主任或院系分管教学的领导说了算,广大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其中。由于教研室没有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和功能,很多老师实际上成了“教学个体产”,他(她)只管他(她)这门课的教学,至于课程体系结构、与相关课程内容的衔接协调,他(她)往往不知也不问。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应当排在前面上的课程却被排在了后面;不应该同时上的课程却被排在了同一个学期;同样的内容或理论在多门课程中被多位老师重复讲授:课程体系调整滞后,课程内容老化。
  我认为,要搞好本科教学,尤其是基础课教学,必须给教研室更多的权利和自由空间,充分发挥教研室在学科建设中的主阵地作用:让教研室主持本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修订;由教研室会同教务人员安排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研室负责对课程设置进行调研——既要对国内外一流大学的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调研,也要在往届和应届学生中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教研室根据需要召开本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协调会;教研室要组织讨论教学方案和课程讲授内容,尽量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或脱节。
  
  5.建立学生评老师、评教学的机制
  
  按照经济学的语言来说,老师是知识的供给者,学生是知识的需求者,充分满足学生知识需求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充分满足学生求知欲望的课程才是好课程。学生对任课老师,对课程质量最有发言权,学生是知识产品的“用户”,是“上帝”,也是最恰当的裁判。我们现在有针对本科生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估,这种评估制度应当继续和完善下去。除此之外,我认为有必要经常召开学生座谈会,召开授课老师和听课学生的“供需”见面会。通过举办这些会议,我们可以直接听到学生对有关老师、有关课程的评价,倾听学生的呼声,发现学生的潜在需求,同时加强学生和老师的直接沟通、直接对话,老师要积极接受学生访谈和建议,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参与教学。长期坚持这样做,可以促进教学互动、教学相长,使我们的教学不断改进,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本文作者是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获得者)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