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研究性教学的师质内涵探析

作者:刘思安

合,讲求教学艺术,追求教学美,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学到知识。如果发现学生缺课严重时,首先是不要轻易抱怨学生不守课堂纪律或者学习不努力,而是教师要更多地考虑自己的教学为什么“抓”不住学生的心?要更多地考虑自己的讲课是否生动、条理是否清楚、是否富于启发、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对学生要求严格的同时,要善待学生,爱护学生,对待学生的态度要随和但不随便。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在各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严谨治教,这是研究性教学中师质内涵的重要方面。
  
  四、教师要有科学精神和较高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如果渴望达到某种目标的念头强烈地活跃在人们心中,那么就不会缺乏干劲去寻找达到目标的方法。如果人们没有这种念头,没有追求清晰理解和达到目标的热忱,就根本不会产生科学方法,即使有现成的方法,到头来也不过是一些笨拙的工具。这种强烈的念头指的就是科学精神。什么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一种不计较个人得失,为了真理而不断探索、锲而不舍的大无畏精神。科学的本质是批判,科学的发现始于问题,问题来源于怀疑和批判精神。拥有科学精神是迈向成功的指向标。研究性教学的特点是问题在先,研究探索和动态思维。以问题引导教学,置学生于真实的、与经验背景冲突的问题情景中进行教学,并以解决问题的设想和实验为途径,从实验结果一步步地推得结论,训练学生对实验研究的态度及独立探索的能力,以培养学生对证据、逻辑和结论提出理性怀疑的习惯。因此,研究性教学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科学精神,并且还要具备较高的教学与科研能力。教师必须是教学与科研双肩挑,时刻关注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方向,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把科研的思想、方法及成果选择性地渗入课堂教学。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批判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进入科学前沿,给学生传授最先进知识。一个教师如果不做科研,只搞教学,充其量只能是个教书匠;反之,如果只做科研,不搞本科教学,根本就失去了做高校教师的资格。教育部曾三令五申:不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是不合格的教授,教授一定要上讲台。研究性教学是生成性教学,始终坚持“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起抓,用心授课”的教师才是一位好教师。
  在高校,有一部分长期不做科研或很少做科研的教师,因其具有一定的教学天分,善于组织和表达,学生评价较好,因而认为不搞科研,教学照样能做好。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只要有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就是好教师,这种观点的根源是高校中有极少数人连一堂课都没有讲授过,就是因为有高质量的科研论文,晋升了副教授或教授的。其实,有专业特长和专业知识不等于有教育知识,优秀的专家不等于优秀的教师,富有科研成果不一定富有教学成果。从自己懂、自己能、自己行到教会别人懂、学生能、弟子行,其中的学问并不亚于科学研究。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已经不再只满足“知识渊博”和“能说会道”,灌输知识是一种很低级的教学活动,只有能够启发和激发学生思考,善于诱导和引导学生行动,才是研究性教学的要求。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卓越的教学与科研能力,还要有自我发展和助人发展的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就是教师本人的不断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更新、自我挑战和自我提高的能力,这要通过科学研究来达到。助人发展的能力,指的是教师不是救世主,不是万事通,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要教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启发学生探究,促进学生发展。
  
  五、教师要重视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师质的重要方面,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最主要的教育教学基本建设。课程建设包括教材建设、课件建设、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等。高校中有相当多教师不重视课程建设,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课程建设的难度大,要求高,不仅要有科学性、先进性,同时要通俗性和趣味性,这样花费的时间多,又一时难以见效;二是教材编写投入多,回报少。因而,部分教师不愿意真正花气力进行课程建设,习惯于用现有教材,买现有课件,按老框框上课。另外,有相当多的名师教授重视科研,不愿编教材。这种思想与研究性教学的师质严重不符。教育部为了防止扩招后本科教学质量下降,于2003年启动了“质量工程”,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建设是集教学名师、精品教材、教学改革成果于一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充分交流与共享,最大限度地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教师在做课题的研究中,要及时、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最新动态和最新发展,将当前的教学改革和科研成果编进教材,引入课程教学,使课程教学更具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前沿性。在研究性教学中重视课程建设,能更好促进教师精心备课,完善课堂设计。教师要努力把课程教材置于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广阔视野下进行创造性解读、加工、选择、增减与灵活运用,拓展教学视野,深入教学研究,追求课程教学的研究性、创造性和选择性,优化课程结构,力求做到“三个融合”,即: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融入文精神、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科研和生产为一体。力争把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的教育与课内外活动及社会实践的锻炼、人文精神的熏陶及文化素质培养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育人功能。力求做到“学时少”、“内容新”、“水平高”、“效果好”。课程建设是研究性教学中师质的内在要求,从课程建设如精品课程建设中可以培养名师,同时由名师又可以创建精品课程,两者可以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课程建设应当成为教师研究性教学的基本工作。
  
  参考文献:
  [1l王金发.用心授 课探索研究性教学[J].中国高等教育,2004(9).
  [2]夏纪梅.师质新论[N).中山大学校报,2004-49-06.
  [3]唐铁军等.做到“四个结合”加强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