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韩国高丽大学国际化战略之借鉴

作者:王 颖

入国际馆.该大学院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已具备了优越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主要目标是教育和培养国际关系、商业、区域研究等领域的专门人才,同时提升他们的外语能力。国际大学院全部课程采用英语授课。1997年起,国际大学院提供了国际研究专业和韩国研究专业两个硕士学位项目:国际研究专业下设国际商务、国际发展、国际安全三个研究方向,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国际化经营环境,使学生掌握全球化产业和市场竞争力的分析技能及科学决策方法,对国际发展中的政府功能,政府间的交流、国际组织、国际安全领域等有深入的了解。韩国研究专业则为国内外学生提供研究韩国文化、政治、经济的机会。此外,国际大学院为学生提供包括欧洲研究、东亚研究、美国研究在内的区域研究课程。国际研究专业要求最低修满52个学分,其中核心课程23学分,专业课程15个学分,区域研究课程6学分,其余8学分为社会实践。国际大学院为学生提供参加培训和实习的部分补贴,为参加国际论坛和研讨会的学生提供差旅补贴。国际大学院拥有独立的计算机实验室,为学生提供电脑和网络服务。 国际大学院的职业发展中心协助学生寻找在国际机构、非盈利组织、政府部门和私人企业实习或工作的机会。此外,一些交流项目、暑期项目、研修班和培训班也都归口在国际大学院管理。
  高丽大学国际大学院十分重视师资建设,吸引了大批具有海内外丰富教学和研究经验的教员。他们的教学研究领域涵盖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公司财务、国际事务和政府管理。另外,国际大学院还从社会各界聘请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与学生分享职业经历,社会现状及解决问题的方案。在特聘教授中有韩国总统高级国际事务助理、韩国驻联合国大使、联合国安理会轮值主席、韩国财政部长、韩国国会议员、韩国总统改革委员会特别顾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顾问、APEC经济委员会议长、韩国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等。
  
  三、复旦大学加快国际化步伐的一些设想
  
  1.基础与指导思想
  复旦大学一直十分注重开展国际间的交往,积极跻身于国际大学组织的活动,在国际上的影响逐年递增。学校已建立起较为广泛而稳固的国际联系网络,每年举办相当数量的各类国际性学术会议和研讨会,邀请多位外藉专家和教师来校参与教学任务,开展科学研究的合作,进行不同学科领域的学术交流。与此同时,学校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发展外国留学生事业,培养了来自世界五大洲的各类本科生、研究生、语言进修生,增进了世界对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了解,传播和弘扬了古老的东方文明。此外,学校大量引进了哈佛、麻省理工等的原版教材,积极推进双语教学,本科课程中现有双语课程占15%,英语课程占1%,越来越多的师生认同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复旦大学与高丽大学在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办学指导思想、学生规模以及国际化定位等方面有着许多不谋而合之处。高丽大学国际化办学的成功经验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是:走复旦特色的国际化发展道路,找准自身的定位,突出自身的优势,发展自身的晶牌,提高核心竞争力,在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多元化的格局中雄踞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
  
  2.国际化进程的构想
  复旦大学需借鉴他校的先进经验,成立专门负责国际教育的国际学院来整合全校资源,协调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与合作。具体突破口如下:
  (1)人力资源
  在国际化的竞争中,最关键的是人才竞争。 要将我校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向世界开放,接受世界各国学子的审视和掂量,我们不仅要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学科师生比失调的问题,更需要派遣更多的教师赴海外进修、访问、考察,并加大从海内外引进和聘用科研教学并重的精良师资,包括具有丰富海外教学经验的外籍教师,将英语课程的比重提升到30%以上。英语授课应作为新进教师的基本聘任要求和岗位考核指标。同时,作为支撑,国际学院需培养并构建一支接受过国外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和技能培训的行政管理人员队伍。
  (2)课程资源
  国际课程除涵盖基本的语言、文化类课程来满足汉语学习者的需求外,还应尽可能地拓宽英语课程范畴,开设更多关于国际研究的课程,开设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法律、财务、贸易、文博、艺术鉴赏等课程。愈具有民族性的课程,就愈具有国际性.我们的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应以胸怀全球的观念来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粹,并勇于接受机遇和挑战,遵循国际准则和惯例来展开教学环节,利用高新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来调动教与学的互动,提高教学的效果。复旦国际学院将负责各个英语课程项目的设计和落实。在教室资源允许的前提下,国际课程均向本土学生开放,根据课程性质和学生的专业背景可分别作为综合教育任意选修课程、文理平台课程、专业必修课程或专业选修课程认定相关学分。国际课程的开放有利于来自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的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有利于课程学习中不同视角、不同学科的碰撞和交叉。
  (3)财、物资源
  ①教室类型
  国际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个性化小班教学,人数控制在16人左右。我校现在的小班化教学大多为专业选修课。大量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还是在60人的中型教室进行,不利于教学的互动,无法开展研讨或案例教学及情景教学。教学组织仍以教师主讲为主要形式,滞后于国际一流大学的教学方法。可想而知,对留学生而言,这样的课程吸引力有限。因此,需建设一批多媒体小班教室及看台式教室作为国际化教育的物质保障。
  ②专项奖学金
  除纳入校际交流项目的学生外,学校需设立专项奖学金鼓励更多的学生在校期间争取各种渠道赴境外留学数月或一到两学期不等,包括参与世界各地的暑期校园计划。尤其鼓励学生在专项奖学金的资助下,自费赴尚未与我校确立官方交流关系的世界名校学习,并放宽课程认定、学分转换等限制。与此相呼应,国际学院的一项常规工作是滚动组织英语口语强化训练班、英语写作强化培训班以及目的语国家文化概况课程。
  ③专项实习或社会实践补贴
  为了更好地帮助复旦留学生了解当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国际学院的相关课程将提供一定课时和学分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所有留学生都有机会申请专项的补助来部分解决发生的相关费用。同时,国际学院需设立专门的职业发展中心为留学生在上海的国际机构、政府部门、非盈利组织、外资企业等寻找合适的实习或实践岗位提供指导和信息平台,
  (4)配套资源
  ①教与学中心
  生源的丰富多样,课程形式与内涵的国际化接轨,势必对一部分师生的教与学活动提出严峻的挑战。国际学院旗下必须设立专门的指导机构,为需要帮助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和培训,并对全部国际课程按国际标准进行讦估。
  ②国际学生沙龙
  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除课堂学习外,很大一部分时间需要寻找一个环境温馨舒适、气氛和谐休闲的去处来结交朋友,练习语言,交流思想,探讨学业,策划社团活动,举办各自国家的文化节。国际学生沙龙正是这样一个多功能的理想处所。本土学生则通过这一窗口了解世界,接触世界。
  
  3.推进国际化建设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今复旦大学在教育的通用性、交流性、开放性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拓展。交流生的派遣规模和留学生的接受容量、生源质量、生源分布等方面还有待于做大做强。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学术水平、综合实力的提升更是当务之急。学校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需在与国际标准接轨,符合国际惯例等方面还要下工夫。后勤保障部门需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在校园内部建立一套国际通行的留学生生活保障机制来吸引生源,留住生源。最迫切的是需要大批既具专业素养、文化内涵,又具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的师资。此外,学校的网络化建设(跨国跨地区的网络平台)和电子图书馆建设要顺应国际化教育的发展潮流还存在一定的缺口。
  以上是对复旦未来几年走国际化发展之路的一些思考。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大力提倡和推动教育国际化的同时,也应有意识地注重教育的本土化或民族化,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这样的国际化才能可持续性地健康发展,复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