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深化教学改革 构建适应现代医学科学观的新型课程体系

作者:杨棉华




  
  2.新课程体系的实施
  新课程体系从2002年开始实施,新教学模式系统实施从2002级开始,经2003级至2005级,已有4届学生实施,临床能力培养覆盖1998级至2001级。经过几年的实践,新课程体系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根据新旧课程体系学生考试的对比,对学生中的问卷与访谈调查,以及国内同行的评价,新课程体系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这一改革也引起医学教育界的关注。
  教学活动的组织。新课程体系以模块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模块教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线,教学的组织不再以教研室为单位。为保证新课程体系的实施,学院任命了模块负责人,赋予模块负责人权利和义务。各模块成立教学组,由模块负责人精选相应学科的教师组成。在模块负责人领导下各模块编写教学大纲,精选教学内容,集体备课、听课,审核考试内容。同时学院成立新教学模式专家指导委员会,认真审核各模块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命题考试等,确保新课程体系的教学质量。
  教学效果的评价。为评估实施模块教学后学生对基本知识、能力、水平的情况,我们对2002级实施新老模式教学的学生进行了基础综合考试,技能考试及问卷调查等。基础综合考试科目按传统学科进行,涉及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药理学6门课程,在考试模式、试题难度相同的条件下,新教学模式的考试平均成绩与老教学模式持平。这个结果提示,模块教学并没有影响学生对原有学科知识的系统掌握。新老教学模式临床的学生进行临床综合能力的评估结果技能考核(体格检查、问诊、心肺复苏等等),新模式技能考试平均成绩比旧模式平均高出20分,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意义。近期我们对带教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要求带教老师对新老模式的学生进行对比,结果80%教师认为新教学模式学生基本的理论较扎实;学生学习主动性(床旁教学、PBL教学参与性)较强(82%);对知识综合应用能力85%认为理想或较理想;学生基本技能掌握情况,88%的教师认为明显优于传统模式。
  
  3.新教学模式的特色
  (1)系统整合模块的构建
  核心课程中的系统整合模块是改革力度最大的。这一模块整合了传统的14门课程,都属于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和遗传学。整合后的课程以人体系统为主线,结合相关临床知识内容,形成10门新的模块课程:人体结构,基础学习,消化与营养,血液、感染和免疫,生殖、性、发育和生长,机体平衡,疾病机制与药物治疗,心血管与呼吸系统,神经学,肌肉与骨骼。新课程以系统整合代替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改变了传统“三段式”教学模式,实现了基础与基础各学科之间的水平贯通、基础与临床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从新的医学科学观来看,整合后的课程体系系统性强,有利于学生建立对人体构造的整体性认识和对知识的深入学习和综合掌握。
  
  (2)早期临床实践,临床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在新课程体系中我们设计了一门新型综合课程——临床方法,并以该课程为龙头,构架医学生早期临床实践的桥梁,使临床能力培养开始早,全程不断线。一、二年级学生通过在临床技能中心培训加医院见习,早期进入临床实践;三年级通过标准化病人加临床见习,及时将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巩固;四、五年级学生通过床旁教学、临床核心模块理论教学与见习结合,实现临床能力培养贯穿于学习全过程。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重视综合能力培养
  健康与社会、终身学习和沟通技能等课程是专门为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和基本能力而设置的。心理学、健康观等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人本身和医学目的的深入认识;而沟通技能的专门培养和训练,对今后从医及其他工作的人际交往能力将有很大帮助。这些课程除了具体的知识而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仅授之于“鱼”,而且教会其“渔”。通过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4)启发式教学,培养创造性
  与新课程体系相配套的还有新的教学方法。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减少必修课时数,采用以问题为导向(PBL)、以临床病理讨论(CPC)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以及床旁教学等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