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高职电信工程类专业的课程模式改革初探

作者:张一婵




  课程模式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课程编制所涉及的结构体系和实施教育所采取的计划方式。不同的课程模式反映不同的课程观念,有着不同的课程编制、课程结构和课程开发方法。因此,探讨高职课程模式对确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教学计划以及课程开发和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电信工程类专业课程模式的教育思想和依据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从而促进了相关职业岗位知识和技术的高移化,这无疑对培养电信产业高新技术岗位人才的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形势迫使教育工作者对实施教育的核心课程进行重新审视,要求在建设课程模式中,不仅要回答“如何深化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增强职业的针对性”这一问题,还必须回答“如何培养学生的岗位转移能力,增强就业弹性和适应性”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迁移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等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实质上就是要回答“以什么样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建设课程模式”这个问题。
  目前,指导建设课程模式的课程观念主要有三种,即知识本位课程观、任务本位课程观和能力本位课程观。能力本位观要求摈弃知识本位观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弊端,克服任务本位观将任务叠加当作能力、能力的标准就是任务的技能清单、能力课程就是在此基础上开发的一系列孤立的任务技能教学模块等认识的局限性。能力本位观吸取知识本位观将教育运行规律和个体认知规律相结合,有机整合教学内容和编制课程,便于组织教学的成熟经验,同时吸收任务本位观关于职业能力分析、岗位技能开发和培养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能力本位观认为能力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认为能力不等同于任务,能力是个体才智、知识、技能和态度所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素质结构,是完成操作的基础;另一方面认为这种素质结构总是与一定的职业情境或工作角色联系在一起的,总是通过劳动者在完成特定任务时体现出来的,操作表现也是推断个体能力的主要依据。因此,对于电信类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在技术含量较高岗位上的工作、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而言,采用能力本位观来指导建设课程模式是最为适用和效果最好的。
  当前高职在设置电信类专业,如“通信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光电子技术”等专业时,都是立足于职业群、面向多个职业选项的。为了使这类专业培养的高职人才既具有较强的岗位职业能力,又具有群职职业能力、通用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应以能力本位观为导向,将“单位职类型”、“职业群集型”两种课程形态加以统合后,建立“统合型”的课程模式,即在下面将要讨论的“文化基础平台、职群技术模块、职业技术模块、职业拓展模块”模式。该模式定位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电信工程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毕业生具有文化基础知识适度,专业基础理论较宽、技术应用能力突出、创新能力强和基本素质高等多方面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文化基础平台、职群技术模块、职业技术模块、职业拓展模块”模式(缩写为W3Z模式)的内涵
  
  “文化基础平台”指以性质相近或相通的职业群高等技术应用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通用能力为依据,进行文化基础教育和通用技能训练而建立的公共课和通用技能训练课组合的课程结构。如电信工程类“通信技术”专业、“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光电子技术”专业构建的共用的“文化基础平台”。
  “职群技术模块”指以某一职业群各职业高等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为依据进行职业群技术教育建立的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基本技能训练课、职业技能训练课组合的课程结构。电信工程类各专业按照此含义构建了各自的职群技术模块课程组合。
  “职业技术模块”指以某一职业群中某一职业方向专门技术知识和专门技能为依据进行职业定向教育而建立的职业技术课、职业技能训练课、职业综合技能训练课组合的课程结构。电信类各专业都设有多个职业选项,每个选项都按职业技术模块的内涵建立各自的模块课程组合。
  “职业拓展模块”指为职业岗位通用能力、职群职业能力、岗位职业能力的拓展和深化而设置职业选修课和非职业选修课组合的课程结构。如“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开设的“电视新技术”、“光电检测技术”、“新技术讲座”、“心理素质”、“音乐赏析”、“美术欣赏”等选修课程组合。
  
  三、“W3Z”模式的一般课程结构
  
  “W3Z”模式依据课程的功能以及课程安排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侧重点的不同划分为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教育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是“文化基础教育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法制观念、职业道德、身心健康、文化基础教育,培养学生计算机、英语应用能力及其他通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的专业学习和后续发展奠定基础。该阶段要充分发挥文化基础课的基础性和工具性作用,知识面要适度放宽,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
  第二阶段是职业群技术教育阶段。进行本专业所属职业群的职业基础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职群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该阶段设置的课程体现适应性强的特点,教学内容求宽求新。
  第三阶段即职业技术定向教育阶段。主要针对学生的职业选项,进行专门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职业拓展能力。学习期间,组织学生主修一个职业方向模块课程,掌握一到两门职业技术和多项职业技能。该阶段的课程要突出针对性和先进性,教学内容体现“专”和“深”的特点。
  
  四、高职电子信息工程类“W32”模式的课程结构
  
  目前我院电子信息工程开设有“通信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光电子技术”等专业,现以“通信技术”专业为例具体说明 “W3Z”课程结构。
  
  (1)文化基础平台
  公共课开设有政治理论、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
  通用技能训练课设置有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证课、体育课。
  
  (2)职群技术模块
  职业基础课开设有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等主干课程。
  职业技术开设有通信原理、电子仿真技术、可编程技术、交换技术等课程。
  职业基本技能训练课设置有电路基础课程设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等主要训练课程。
  职业技能训练课设有通信原理课程设计、电子仿真技术实习、可编程技术实习等主干训练课程。
  
  (3)职业技术模块
  “通信技术”专业的“通信工程与施工”、“通信终端设备”、“计算机通信”三个职业方向都构建了职业技术模块课程,以“通信工程与施工”方向为例说明其模块课程设置。
  职业技术课开设现代通信网、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光纤与光缆施工等主干课程。
  职业技能训练课设置光纤与光缆施工实践、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实践等课程。
  职业综合技能训练课设有综合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4)职业拓展模块
  职业选修课开设有新技术讲座、电视新技术、通信技术专业其他两个职业方向的课程。
  非职业选修课设有法律、企业管理、心理素质、音乐赏析、美育赏析等课程。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阳[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汤百智.关于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0(4).
  [3]姜永生等.构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0(7).
  [4]吕鑫祥.高职课程改革的若干理论要点[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