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加强学生个性化培养 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作者:高 新 田永清 张志国




  多年来,北华大学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先后3次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把“学生个性化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于课内和课外各教育教学环节,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反响。
  
  一、培养方案体现学生个性发展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注重培养过程的优化,为学生创造有利于个性发展与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的良好学习环境。特别是学校2005年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特长。为了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培养方案提出: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要求人文社会学科各专业建立个案分析、社会调查和社会实习三项内容相结合的综合训练性开放实践教学体系。理、工、医、林科各专业建立基础性必做实验、提高性选做实验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及科技活动四个层次的阶段式开放实验教学体系。推进学分制的实施,发挥学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优势,把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及时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开设新课程,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动手与实践能力。以学科专业群为基础,构建大课程平台,形成文理渗透、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结合的模块式、多样化、网状有向的课程结构。在通识教育课的基础上,以学科大类确定公共基础课,以学科专业确定专业基础课,以专业类别确定专业方向课,以不同学科类别确定选修文化素质教育课,增大选修课比例与学分数。要求教师积极采用讨论式、学导式、研究式教学方法,不断扩大开放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引导本科高年级学生及早参加科学研究,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互动空间和自我动手动脑的机会,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育学生科学的批判精神和探究发现能力,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使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性品质和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培养方案明确规定,设立创新与技能学分,并将其作为学生取得毕业资格的基本条件之一。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取得创新与技能学分的环节或途径:(1)学生发表学术论文获得创新与技能学分;(2)学生参与科研取得成果获得创新与技能学分;(3)参与小制作、小设计、小产品获得创新与技能学分;(4)完成创新性实验获得创新与技能学分;(5)结合专业进行社会调查撰写出有一定水平的调查报告获得创新与技能学分;(6)学生参加各类校级以上的竞赛获得创新与技能学分;(7)通过国家外语和计算机考试获得创新与技能学分;(8)通过各类职业技能鉴定获得创新与技能学分。要求各学院参照以上所提供的环节或途径,结合实际制定本院的实施方案,提供适于本院学科专业特点的项目,安排好相应的指导力量和场地。要使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取得创新与技能学分,其爱好与专长都能得到充分展现。
  
  二、制度措施保障学生个性发展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在“北华大学贯彻落实教育部《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实施办法”、《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中,都对“加强学生个性化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和具体要求。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有关校领导及处室负责人组成的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和学生学术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立项实施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实施意见》、《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科技竞赛的若干规定》、《大学生创新研究训练计划》等操作性文件。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同时,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实施、激励机制、经费保障等做出具体规定。近3年来,在吉林省教育厅、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等部门的支持下,学校还成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和电工等级、IT认证、软件工程师等3个职业技能鉴定站,有力地推动了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仅在学校的5个教学训练研究中心就充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5000余万元,投入700余万元构建新的英语教学模式和现代化教学平台,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实践教学环境。
  学校主管部门和各学院按照分工积极组织开展工作。教务处负责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及选修课、专业技能与创新学分的管理和教育部大学生应用能力竞赛的组织,拓展学生知识领域,重构学生能力结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处、团委负责学生社团活动、学生课外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为学生的个性发挥和特长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科研处负责学术报告会等活动的开展。各学院和有关单位按照学校和主管部门的要求,加强实践与科技创新指导教师队伍、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省重点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研究所和研究中心等)建设,加强有针对性的培养、培训和对各类活动的指导,保证了大学生实践与科技创新工作的有效开展。多年来,学校坚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实施“特色学生品牌”战略,打造出“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北华航天”、“龙舟队”等特色学生品牌。
  
  三、形式多样,丰富学生个性发展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为了加强学生个性发展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具有生机和活力的活动:(1)举办各类学术报告会和集中课外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和各学院积极组织一系列学术报告会(如“百场专家论坛”),开阔了学生视野,启发了学生思路,增强了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学校组织了“三下乡”社会实践,实施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举办了科技文化活动月(节),各学院举办了科技文化活动周(节)等,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与文化科技素质。(2)开展各类科技社团活动。有跨学院的科技协会、各学院的各类科技协会、单项活动组等。我校气象科研小组活动已坚持14年,每日3次地面观测,相继进行了吉林市雾凇小气候、江滨绿地小气候、松花湖风景区夏季小气候、龙潭山森林公园小气候等考察,填补了当地无城市小气候观测记录的空白,引起了很大反响。“春雨”义务家教社团活动十年如一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吉林省电视台等都给予了报道和高度赞扬。北华大学十年“春雨”育“春苗”,两千多名“小老师”义务家教情暖数千中小学生。(3)利用实践创新基地和参加各类大学生应用能力竞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直接进入产学研相结合的“实战性”训练提高基地,参加科学实验、科技发明、技能培训与各类科技创新活动。这些基地有自动化研究所、机电集成技术研究所、计算机图像技术研究所、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学院创新实验室、北华航天研究中心、新浪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体验站等,他们已成为学生真刀真枪锻炼和展现聪明才智的有效场所。学校和各学院每年组织开展各类竞赛,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国家和省组织的各种大学生应用能力竞赛,不断扩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参与面和受益面。
  
  四、成果丰厚,展示学生个性发展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各学院积极进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多样化培养模式”的探索,如:计算机学院的“科技创新实验基地+导师指导”模式,机械学院的“科研助理+项目培育”模式,电气学院的“高层级实验+实训+导师模式”,体育学院的“育、教、训相结合”模式,艺术学院的“理论+基础+实践为平台的立体化交叉多维人才培养”模式,教师教育类的“教师技能+专业能力+实践(课内外)”模式,林学院的“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等。在2001年和2005年的高等教育教学成果评奖中,北华大学“以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成果共有14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占学校两次评奖获省级教学成果奖总数的47%。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