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从课程管理走向课程领导:大学课程编制改革的探讨

作者:滕跃民 荣叔安 罗尧成 汪治容

家型”的有效转变,要通过提升教师的课程理论素质,最终实现改革由教师的参与变成教师的一种“自涌行为”。
  在培训的方式方法上,可以确立起以“案例研究”为中心的专业教育范式,通过对课程编制过程的讨论以及对已有培养方案的剖析,提高课程领导共同体成员的课程理论素养,使得他们不仅成为一个做事正确的人,同时也使他们成长为一名做正确事情的人。
  
  3.制订和完善相关制度,为课程领导理念的实现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
  课程领导的理念能否在大学课程编制改革过程中最终得以落实,重要的是要采取相应举措,制定和完善相关体制和机制,为新的课程理念的实现提供充分保障。
  第一,成立学校课程咨询委员会,在校内建立一个平等、民主的沟通平台,让每一个课程利益相关者都有表达自己声音的空间。课程咨询委员会在成员的构成上应具有两个特征:来源的广泛性和地位的平等性。在成员的构成上,除了相关学科带头人、教育管理者之外,社会行业代表、学生和教师代表,以及课程论专家都应参与其中;在地位上,应通过制度明确给予学校课程咨询委员会所有成员以平等的发言机会和相应的决策权力。
  第二,建立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编制的激励机制,使广大的教师参与到课程编制改革过程之中。在采用的方法手段上,既要使用物质激励、更要重视精神激励。具体说来,一方面,要将教师花在参与课程编制上的时间计入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量,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所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并采纳这些建议使之最终体现在培养方案的形成之中。
  第三,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要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不仅需要我们尽可能地知晓现有培养方案的缺点与不足,同时也需要要我们听取来自多方面人员的合理建议。为此,我们应建立专门的网络平台,为课程领导共同体成员参与课程编制,为他们相互间的交流提供便捷通道,使课程编制的改革过程成为发挥集体智慧的过程。
  最后,通过学习化环境的建立,提升课程领导共同体成员参与课程编制的能力。要创造出一个利于教师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环境,使他们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参与课程编制改革的能力。同时,要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确立起学校中人人都是领导人的课程领导理念,并且使得这一理念在每个人的头脑中得以扎根。唯有这样,提高课程编制能力才会真正成为个人的自发行为。
  课程改革赖以发展应坚持两条主线:一是来自政府的自上而下的行为和责任;二是来自各阶层、各界的自下而上的,社会广泛的共同参与。课程领导理念的确立,其对于大学课程编制改革的最大启迪和现实意义就是要确立起民主的课程改革思路,充分重视“第二条主线”在课程改革中的重大作用。只有课程利益相关者各方都积极参与到课程编制改革之中,我们才有可能获得科学、适切的专业培养方案,同时,也只有实行民主的课程编制改革,大家才会积极投身于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之中,从而保障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因此,课程领导理念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