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探索柔性培养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仝兴华 刘衍聪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高等教育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要培养适应现在和未来社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就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石油大学根据“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发展定位,确立了柔性培养的人才培养思路,并开始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完善柔性培养的一系列配套措施,逐步健全柔性人才培养机制,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方案柔性化:实施柔性培养的核心
  
  1.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质量”的原则,纵向注重系统性、横向注重渗透性,构建立体的、互通的专业课程体系。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设宽厚的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公共基础课程是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根基,也是学校课程教学的基础,在全校创建一个宽厚的公共基础课平台,才能为学生创造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二是构建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式的课程设计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传统课程体系过于强调“刚性”的不足,通过增删单元和模块,便可实现教学内容的新陈代谢,通过调整模块化的组合方式,便可实现专业方向的调整,使课程设计体现灵活柔化的原则。在学科类内设置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专业内设置专业方向模块,以及根据人才市场需求设置特色课程模块等,这既考虑到了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同时还兼顾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等。
  
  2.灵活设置一定的“定向式”课程系列或模块
  这是专业课程模块中的特殊组成部分,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规格的特殊要求,在保证不影响本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的前提下,设置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课程学习模块。近几年来,我们通过与多家用人单位合作,在保证基本培养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要灵活增添相应的课程和实习活动,既不影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获得,又强化了学生专门能力的培养,使之能够较好地适应工作需要,极大地解决了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这是我们在探索柔性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尝试。
  
  3.进一步完善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
  继续完善主辅修制,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做到紧密结合,学生在主修某一专业的同时,可以跨学科辅修另一专业,保证更多的学生辅修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以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积极鼓励学生跨学科大类选择辅修专业,增强知识的广度,培养学生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同时鼓励学校基础学科专业和主干专业之间的联合培养和定向复合。
  我们的现行培养方案由专业教学计划、辅助培养计划和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三个部分组成,如何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教学组织更能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具体要求,如何最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我们正在努力探索要达到的目标。
  
  二、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实施柔性培养的保障
  
  柔性培养是为了主动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就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积极探索,此项改革涉及到从招生、培养到就业的整个过程,是一项系统的改革工程,必须逐步尝试构建柔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教学管理体系,特别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配套改革。
  
  1.改革学籍管理制度
  要进一步确立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减少教学过程对学生造成的不必要的约束与限制,增加教学管理的柔性与灵活性,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建立灵活、规范、动态的学籍管理制度,使其既具有灵活性,又不失规范性,不仅要引入激励机制,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导入竞争机制,变管理制度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同时不再对学生受教育年龄、身体和婚姻状况有过多的限制,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一定的补过机会,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大学教育。提高跨学科之间转调专业学生比例,允许更多的学生跨学科选择专业,并且在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规定合适的比例。实行弹性学制,为各种不同情况的人创造学习机会。
  学分制作为一种柔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其核心是选课制,承认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招生、柔性培养后,学生自主选修课程会大大提高,所以需要进一步完善学分制管理,强化选课机制。同时应进一步完善与之配套的导师制,切实加强对学生选专业、选课程的指导和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理性地选择专业。这充分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自主设计自己的发展方向,更好地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2.建立人才需求信息调查和预测工作系统
  柔性培养是要淡化学生录取的专业属性,提高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渠道、方式等方面选择的自主性,满足学生个性的多元化发展,实施柔性培养不能盲目,做好专业和专业方向选择是实现柔性培养的重要内容。
  柔性培养有效避免了学生因不了解大学的专业设置而选择专业的烦恼,避免了学生在高考时一次性选择专业的盲目性,缩短了专业预测周期,同时也提高了对预测准确度的要求。学校必须建立人才需求信息调查和预测工作系统,定期开展人才需求预测,比较准确地掌握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并及时反馈到培养过程。在学生自主选择和学校行政干预相结合、市场导向和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相结合以及院部自主分流与学校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下,做好专业分流工作。
  
  3.构筑柔性化的学生评价指标体系
  柔性培养使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等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如果现行的教育评价指标仍沿用过去的刚性指标,将严重影响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柔性培养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培养过程中必须从关心学生出发,逐步改革现行的学生评定方法,实施柔性的多元化的评定方法,重视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通过评价充分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在这个体系中,不能忽视反映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评价指标,更不能忽略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非认知方面的成就的评价。
  
  4.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改革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实行联合办学,这是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是把学校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在如今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实行产学研合作尤为重要。同时,产学研合作还能够避免纯粹“象牙塔”教育的不足,扩展传统教育教学的内涵和形式,有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较早地适应社会和工作需要的能力。我们要依托优势学科和专业,密切与工商业界的联系,建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层次齐全的产学研结合体系,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搭建坚实的平台,学界和业界形成产、学、研人才培养的互动互利的双赢关系,为社会输送实用、适用、急用的人才。
  
  三、实施柔性培养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