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培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有效探索

作者:张晓霞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的教学环节,也是培养高校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手段之一。法学专业的学生是研究、学习法律的,更离不开写作论文。关于怎样写作毕业论文,一些知名的法学教授都有文章或著作论及。各高校也普遍在本科四年的教学中,开设相应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
  办学初期,我们也从第二学期起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开设了论文写作专题(原名为课程阶段大作业,相当于理工科专业的课程设计),目的是想让学生从小论文写起,逐步具备写作毕业论文的能力。我们采取的也是各高校在这一环节上的普遍做法,即先由教师拟定若干题目供学生参考,然后学生自行收集资料并进行写作。然而,经过几个学期这样的训练后,我们发现学生在写作小论文时存在抵触情绪,抄袭现象时有发生,写作毕业论文时依旧不得要领,写作水平没有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经过反思,我们发现,这种由若干篇小论文过渡到写作毕业论文的做法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学生由中学时期的写作文直接进入到大学阶段的写论文,两者之间无论在选题、谋篇布局还是语言表达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的学生交上来的第一篇论文竟然全篇采取了比喻的写作方式,可见中学时期受过的作文训练很难适应大学阶段论文写作的要求。而大学低年级的课程设置则主要在于让学生掌握法学的基础知识,少有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教师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中,也不可能脱离教学大纲的内容,抽出时间对学生在这方面进行指导。学生在对论文写作一无所知、 “一头雾水”的情况下开始写小论文,除了有畏难、抵触情绪外,抄袭自然也是难以避免的。
  第二,法学论文的写作有一定的方法可循,从选题、论证方法、文章结构到注释,都不是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掌握的。一篇小论文如果写作失败,会对学生心理造成影响,形成对论文写作的恐惧。
  第三,大学的课程设置中,囿于专业课程的限制,学生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在写作不同的小论文时,是由不同的教师指导的。学生每一次写作论文与上一次相比究竟有没有提高,成了一个不好把握的问题,自然也就谈不上对每个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本科阶段教师的指导往往是面向众多学生的“大班课”,而因人而异恰恰是论文写作指导的关键所在。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论文写作专题”进行了改革。改革的目的在于探索实践教学中“论文写作专题”自身的规律性、系统性,研究其自身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内容。从纵向培养目标出发,制定“论文写作专题”在不同的年级应当达到的不同程度的要求、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力求在“论文写作专题”这一实践环节的实施中既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能够摸索出自身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规律,体现其独立存在的价值。
  为此,我们将实践环节中的论文写作专题(课程阶段大作业)与毕业论文两个环节进行整合,作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环节,并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实施整体教学。从一年级开始,通过四次论文写作专题的分阶段训练,最终在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中见到成效。考虑到学生从高中阶段进入大学后,从未接受过论文写作的训练,我们设计了从选题——收集资料——形成写作提纲——成文的四阶段训练模式,分别在第2学期、第3学期、第5学期、第6学期的论文写作专题中实施,最终在第8学期的毕业论文写作中见到成效。每一名学生都有指导教师进行四年的跟踪指导,逐年见到成效。
  在论文写作专题(课程阶段大作业)的试点中,指导教师根据教研室研讨的方案,具体制定了实施计划、选题报告、写作提纲的格式、成果形式、评价标准等,并将相关内容制作成课件。
  第一阶段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选题的能力。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指导教师根据理论教学的情况,预先拟定若干题目供学生选择,并针对法学专业学生怎样进行论文选题作了专题讲座,同时对每一名同学的选题情况进行了一对一、面对面的辅导答疑。最终由学生根据自己所选的论文题目形成规范的选题报告(选题报告内容包括所选题目、所选题目国内研究现状、选题理由、创新点、基本论点和主要分论点、主要论证方法、主要参考文献等,其中创新点和主要分论点学生可以选答)后上交。指导教师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评价并根据实施情况进行总结,为下一阶段的实施积累经验。
  第二个阶段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学生对参考文献的选择、整理、摘录以及对有益信息的消化、处理方面。要求学生在提交第一阶段选题报告的基础上,增加有益信息的分类整理,并围绕至少一个分论点展开摘录,同时按照研究规范的要求进行注释。
  第三阶段主要训练学生在以上两个阶段的训练完成后形成写作提纲的能力。教师在辅导提纲编辑方法的同时,以若干写作提纲的成功范例作为范本,供学生参考。学生提交的成果除上述两个阶段要求的内容外,还要提交详细的写作提纲。
  第四阶段是成文的训练。经过上述三个阶段的训练后,学生可以选择以前训练选定的题目最终成文,也可以另选题目按照学到的方法写成论文。提交的成果不仅包括选题报告、信息整理、摘录、写作提纲还有论文的成稿以及规范的注释、参考文献等内容。
  每个阶段完成后我们都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征求学生的意见,总结存在的问题,制订下一阶段的实施方案。可以看到,经过四阶段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在逐年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轻车熟路,不再无从下手了。当然,写论文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不是这四个阶段可以完全涵盖的,而且各阶段之间并不能完全割裂开来,有时甚至是缠绕在一起的。四阶段的划分只是相对而言,每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而已,这一点由于在方案设计时就已经有了充分的考虑,所以在实施中注意了各阶段的衔接与教学内容的设计。
  从两年来的改革试点来看,这种做法是成功的。一系列的调查问卷统计数据表明试点方案完全达到了预定目标。改革的思路和方案都是可行的,效果也非常令人振奋。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一种法学论文的选题方法,能够撰写规范的选题报告、写作提纲;能够对所选题目的国内研究现状、选题理由、创新点、文章的基本论点和主要分论点、论证方法以及主要参考文献进行列举;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分析、处理有益信息的能力;论文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通过上述改革实践,论文写作专题(课程阶段大作业)作为独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开始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独特的作用。不仅使这一实践环节继续与理论教学相结合(论文的选题限制已经开设的理论课程之内),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而且让这两个实践环节能够自成一体,共同服务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一最终目标。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