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学术生命在本科教学中闪烁和延伸

作者:刘俐俐




  国内重点综合大学教师,承担繁重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双重任务,特别是中年教师,还责无旁贷地承担本科教学任务。怎样处理科学研究和本科教学的关系,使之互相促进并形成特点,这很值得探索。所谓特点,不仅指分别在教学中讲述内容与方式成熟与独特,科学研究中选题具有创新性及较高学术价值,而且还指将科学研究和教学形成一以贯之的思路,两者互相促进,形成特色。这是我为自己设定的目标,在近几年来的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愿意总结出来,以向教育专家和学术界同行请教。
  
  一、“回到文本”学术研究思路与教学指导思想的形成
  
  我近年来的科学研究方向是对文学经典艺术价值的研究,采用的具体研究方式是细读基础上的文本分析。主要面对中国现代和外国20世纪以来经典短篇小说文本,采用以艺术效果为基本前提追溯原因式的研究方式。西方文学理论家认为,在文学研究中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认为意义就是需要解释的东西,并且努力证明为什么意义会成为可能。另一种与其相反,它从形式开始,力图解释这些形式,从而告诉我们这些形式意味着什么。这就是诗歌学和解释学的对比,前者是诗歌学的研究模式,后者是解释学的模式。“诗歌学以已经验证的意义或者效果为起点,研究它们是怎样取得的。而解释学则不同,它以文本为基点,研究文本的意义,力图发现新的、更好的解释”。他进而指出:“以意义或效果为出发点的方式(诗歌学)与寻求发现意义何在的方式(解释学)有着根本的区别。”我以为,面对文学经典,探寻文学经典何以形成的社会历史等外在原因,需要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综合加以研究,但是文本自身一定具有自己可以被经典化的内在原因,探寻内在原因的工作方式应该是诗歌学的模式。研究文学经典的认识前提是,文学经典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其价值还有很大的开掘空间,是我们的学术研究和教学中最优秀丰富的资源。
  作为研究课题,回到文本进行分析,可以成为一个聚焦点辐射成多方面分支课题:(1)一些基本范畴的研究,(2)批评理论建设(方法论),(3)文本特性理论建设(本体论),(4)文学经典对人类的意义,文学经典与人文精神、与人类情感的复杂关系等。近年来我在文本分析领域的工作引起国内学术界关注。最重要的标志性成果是《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即出)。伴随分析工作的理论收获主要为两类:其一,对文本存在方式及特性的理解和把握:其二,对文本分析的认识和分析方法的研究等。成果形式是系列论文。
  南开大学这样的国家重点综合院校的本科学生都是中上材质,我们的本科教育是精英教育。全面发展,质量一流是我们的培养目标。我以为,本科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和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式,吸收知识和组织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方法理性思考的能力。基于这种认识,我总结了以往我所开设的选修课“文艺学方法论”。国内已经出版的“文艺学美学方法论”教材基本是按照西方文学理论流派的顺序依次介绍,所讲授的方法论是没有具体对象的方法论,给本科生开设这样的课程难度太大,可是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本科生又确实有必要开设文学研究方法论的课程。我的科学研究选题帮助我思考:如果我们既需要讲授方法论,又能将方法论落实到具体的文本,使得方法理论变成有具体对象的方法论,又体现了“回到文本”的研究思路和方式。那么,我们何不将这门课改为“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呢?将我的研究路数渗透到教学中,给教学以研究成果的支撑,将科研与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正式改名之前,其实已经按照上述思考讲授了两轮,效果不错,于是正式改为“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采用现在名称也已经讲授三轮了。我的具体认识如下:
  第一,课程性质依然是理论课。文学文本均为文学经典,覆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但不是如同那些二级学科是在文学史线索中研究文学作品,而是以探寻文本艺术价值为目的的分析。以认可和承认艺术效果为前提,逐篇地分析作品的艺术构成。策略是将作品推到前台,在分析中运用方法,突出方法论意识,方法变成有具体对象的方法。方法论的课程性质因为“回到文本”而变得好学易懂了,学生们有了兴趣。
  第二,区别一般的文学欣赏而强调文本分析。文学欣赏是具有一定文学能力的读者都可以进行的精神活动。我的课程的目的,是不仅让我们学生会欣赏,知道这些文学经典好,还要他们知道为什么好,如此艺术效果何以形成的,也就是知道艺术价值产生的原因。更进一步,还要让他们逐步善于运用方法去分析。将审美欣赏和艺术分析融合为一体,相互结合起来。目前,按照这个思路开设的方法论性质的文本分析课程,在国内是一个创新。
  第三,合理地处理与其他各二级学科内容的关系。“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因为是理论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理论与方法,掌握了方法可以促进中外文学史的学习,所以与其他二级学科形成互补,即从理论和方法角度介入文本,让学生掌握了方法并且提高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其他二级学科课程的学习。在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思路中确立该课程的地位。
  
  二、立体性教学模式及讲授方式与特点
  
  所谓立体性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将课堂讲授式教学与课堂讨论,开课与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形成互相支撑互相促进的结构模式。
  先说讲授方式与特点。讲授教材为《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在两部书中共选取了14篇。讲授方式为按照教学大纲,每一篇文学作品都事先需要阅读、准备。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谈审美感受,这是审美价值得到实现的证明。而后介绍我将用来分析的方法,再采用方法展开分析,分析出艺术价值。特别告诉学生,对于有的作品,单独运用一种方法可能还不能圆满透彻地说清楚,需要几种方法结合来分析。还告诉学生,作品是千变万化,方法的有效性是相对的,而方法的无效性则是绝对的。方法无效时意味着理论对于文本的这个特点尚无概括。
  讲授的特点在于:第一,为学生将来继续学习提供理论线索。因为在介绍理论和方法的时候,理论和方法总是具体地属于某一个理论流派,有其理论背景,顺着这个线索,有潜力的学生可以找到相关书籍阅读。一般学生在学习中稍稍感到有些难,但经过努力可以学会。优秀的学生感到很解渴,甚至由此而有了希望研究某一个问题的愿望,甚至初步产生了一些选题。
  第二,侧重分析思路,“帮助你获得一种能够思考方式”是教学中的宗旨。注重以分析思路统领具体知识。时刻提醒学生,知识在没有被组织到特定思路之前是零碎的。避免让学生死记知识。
  第三,注重课堂讨论,形成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发现问题,深入思考。每开设一轮“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我都会拟定一个议题组织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