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

作者:马继刚 陈敬贵

火”小科研项目和基地班“小火花”项目。第一届于2004年开始,共立项41项,其中中期审查合格项目18项,结题审查合格项目20项;2005年,立项项目54项。同时,学校全面启动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到2005年底,共组织实施了3期,总计立项762项,学生参与研究内容涉及理、工、医、人文社科、经管法等学科领域,研究成果形式有论文、设计、调研报告、专利等,该计划的实施是我校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使学生尽早进入各专业科研领域,不断增加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学生的科研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
  我校与华盛顿大学开设了Engineering 100科研课程。该门课程较为突出地体现了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其指导思想是以塑造高尚人格、培养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体现了教育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以提高学生对世界变化的应对力和竞争力为培养目标,强调基础知识的雄厚,知识面的开阔、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习精神为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在与华盛顿大学联合培养计划指导下的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独立设计并完成某一科研课题,学校给予经费支持。课题项目包括森林生态、生物多样性、环境材料加工与制备、环境工程、城市规划与计算机、考古及人类学等六个专业方向。同时,美国华盛顿大学学生也进行相应领域但不同内容的科研课题。双方学生从项目开始就建立联系,通过网络交流科研成果、学习体会,每学期末学生就科研成果做专题报告。这种方式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与合作意识的提高。
  
  4.注重个性化教育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关键
  在教育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安排上,要使学生对学习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自由发展的空间,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宽松的环境。真正确立教育主体意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倡导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的价值。
  我校按照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和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分类培养,发挥个性特长的教改思路,充分利用学科门类齐全、基础深厚的优势,加强文理渗透、理工医结合、多学科交叉培养,突出科研在教学中的渗透作用,建立了注重个性发展的研究性学习体制。自2000级学生开始,创建了文科和理工科两类创新人才综合培养班,2006年6月成立了四川大学吴玉章学院,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型人才。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中展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高等学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应积极开展诸如研究性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以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