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从“学习型社会”透视高校课程设置理念

作者:佟庆伟




  跨入21世纪,当社会即将进入“学习型社会”之时,每个组织、每一社会的细胞,都会面临新的思考与选择。作为大学自然也不例外,高等学校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学习型组织”,如何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发展需要?如何优化自己的课程结构以培养出符合“学习型社会”发展需要的“学习型人才”?这些都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新课题。
  
  一、学习型社会的内涵及四大教育理念
  
  1.学习型社会的内涵
  众所周知,21世纪是学习型社会逐渐形成的世纪,而20世纪则是学习型社会构筑与创建的世纪。60年代,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郎格朗在《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一文中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同时又论述了学习型社会基本内涵:学习型社会学习已跨越了学校教育范围(小学、中学、大学)而贯穿了人的一生,即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中学习已从单纯求知进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90年代,美国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对学习型组织及学习型社会作了进一步论述,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人类生存的最好空间——学习型社会,发展的最佳模式——学习型组织。
  因为在当今社会,它的出发点已从质量求效益转为创新求效益;它的基础从物质资源为主转为以智力资源为主;它的结构从纵向线形转向横向网络型;它的思想从用制度来控制转为用学习来激励;它不再以使人更勤奋工作为荣,而以使人更聪明工作为矢。它的学习方式,以团组学习代替个人学习,它以增强学习力提高群体智商替代培养独立工作能力与方法;它的时代特征已从物质时代转向数字化时代,进而虚拟时代,从物质生存到虚拟生存的巨变,学习是唯一的桥梁与阶梯。由此可见,从传统的社会转向学习型社会,对每一社会成员而言,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已为必要。
  在我国,学习型社会还处于初创阶段。进入新的世纪,党中央适时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它有三层含义,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
  
  2.学习型社会的四大教育理念
  教育专家提出,应该倡导和形成与创建学习型社会相一致的四大教育理念,即:建设“学习之邦”,倡导“教育关怀”,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教育品质”。
  建设“学习之邦”:建立一个无人不学、无时不学、无地不学,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之邦。因为,学习型社会是知识型社会的必然产物,人人学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主动学习将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特征。
  倡导“教育关怀”:教育关怀是指以政府为代表的所有利益主体或利益代理人,从教育的途径在总体上关注并致力于改变所有人的生存状况。教育关怀的核心是关注并致力于改变不平等,如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各种歧视等。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它把教育和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价值联系起来,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为,人是教育的中心,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所以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
  提升“教育品质”:教育品质包括体系品质、组织品质、内容品质和方法品质。它涉及学习的形式、选择的材料,以及组织的活动等。灵活而有弹性的学习制度、充满合作精神的学习型组织、丰富有趣味的学习材料、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以发展为导向的评价系统,是教育品质提升的方向。
  
  二、“学习型社会”与高等院校
  
  “学习型社会”与高等院校有何关系?就个人理解,简要概括为三点:第一,高等院校属特殊“学习型组织”;第二,高等院校应该培养“学习型人才”:第三,高等院校应为构建“学习型社会”作出特殊的贡献。
  为什么说高等院校属特殊的“学习型组织”呢?因为“学习型社会”重点指“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在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不再是学校一个实体,而是以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学校、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等学习型组织所组成。说它特殊是因为学校本身就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学习场所,对构建“学习型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构建“学习型社会”需要“学习型人才”,而学校是一个育人的地方,特别是高等学校是一个培养高级人才的地方,更应该是培养“学习型人才”的地方。而“学习型人才”的最大特征就是终身爱学习、会学习、能学习。高等院校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应该营造一种宽松、自主的育人环境,要营造一种氛围,一种自我学习、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自主学习氛围。大学校园不仅作为知识传授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成为各种新观念、新想法、新思想萌生、涌动、交流和碰撞的园地,更应该是培养学习型人才的主战场。
  既然高等院校属特殊的“学习型组织”,高等院校应该培养“学习型人才”,高等院校对构建“学习型社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高等院校的教育现状又如何呢?现在的课程设置是否满足“学习型社会”的教育理念呢?
  
  三、“学习型社会”高校课程设置的六大理念
  
  高校课程设置是实现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集中体现,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为此,各类高校对修订本科生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都十分重视。
  传统的高等教育受前苏联教育模式影响,大学课程设置过分专业化,课程设置的理念主要强调“知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强调“共性”和“社会需要”,和现代的“大众化教育”、“终身教育”、“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个性化学习”的教育理念有很大区别。那么,“学习型社会”需要哪些课程设置理念呢?
  上文讲过,高等院校属特殊的“学习型组织”,高等院校应该培养“学习型人才”,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的呢?怎样的课程设置才能培养出终身“爱学习、会学习、能学习”的“学习型人才”呢?怎样才能营造一种宽松、自主的育人环境,营造一种自我学习、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自主学习氛围呢?
  按照素质教育的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要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把对学生而言是外在的知识和感受内化为学生个人内在的、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在大学的教学过程中,传授必要的知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很强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健全的人格。而目前大学中,无论是培养模式还是课程设置,都还没有真正体现这一精神。因此,对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形成的课程设置来一番彻底的改造,才能真正做到素质教育与大学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其中课程设置是关键。
  为此,笔者提出了适应学习型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校课程设置的六大理念:第一,提倡“通识性”,突出一个“博”字;第二,重视“基础性”,突出一个“厚”字;第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