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产学研合作培养工程类本科人才

作者:王成端




  工程类专业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均要求很高,不仅需要学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更需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基地,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由于近年工程类专业增长过快,大部分是近五年才新办的,其办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实验实践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因此,探索一条工程类本科人才的高效益教育模式和办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自2000年以来,我们探索了产学研合作培养环境工程本科人才的运行机制,形成了我们自身的专业办学特色。
  
  一、组建产学研合作共建单位
  
  西南科技大学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简称中物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长虹集团公司等大型研究院所共建,实行产学研紧密合作办学。为了充分发挥好这种合作办学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我们主要与中物院及其相关环境公司紧密合作,研究产学研如何合作培养环境工程人才,实现教学、生产、科研一体化。
  中物院拥有12个研究所、100余个科研室和30多个生产车间及3万多台(套)各类先进设备仪器,拥有专业技术人员8000余名,中科院院士9名,工程院院士7名。环保产业是中物院军转民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早在1989年就建成了万吨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经过多年的设计、建设和运行,锻炼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环保专业人才。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环保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物院环保中心),是中物院专门从事环保科研、污染治理、环保技术和产品开发、生产的环保高科技企业。
  
  二、产学研合作办学的运行机制研究
  
  产学研运行机制关系到合作办学运行的成败,必须首先研究。我们提出的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归纳为:“细化体制,章程约定;协议实施,优势互补”。
  为了实现与共建单位专业共建,建立起以校园内实验室为基础,以共建单位的相关试验室、工厂为补充或延展的校外实践教学网络,使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发挥西南科技大学共建单位特有的高技术、高智力密集型作用,提高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规模效益,必须细化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联合办学体制,培养出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又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型人才,在友好协商的基础上我们首先制订了共建章程。共建章程主要内容包括共建的性质、组织机构、双方的责权利等。为保证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顺利运行,落实实验、实习、毕业设计(论文)计划、合作科研项目的组织、青年教师实践锻炼计划等各项共建工作,共建各方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签订共建协议、成立相关机构。
  
  三、产学研合作共享互动人才资源的运行机制研究
  
  西南科技大学的共建单位,高层次人才资源丰富,利用好人才这个宝贵资源,将极大地提高学校的科技成果质量和教学质量。为实现共享人才资源和人才互动,我们提出了“以人为本,互聘人才;学科互补,协调统筹”的运行机制。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考虑产学研各方高层次人才的学科分布和工作任务的实际,统筹考虑互聘人才,使共建各方学科资源互补,利益互惠,既充分调动高层次人才工作的主动性,又调动各共建单位的积极性。
  从2001年起,我们从共建单位特聘了17位环境工程方面的院士、研究员为环境学科教授,充实了环境工程师资队伍,实现了高层次人才的共享互动。在教学工作中,为了充分发挥共建单位教师在科研和工程实践方面的特长和优势,先后选聘了8名共建单位教师担任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指导69名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在学科专业建设中,直接参与硕士点建设、联合共建实验室、举行系列学术报告会、合作科研与指导青年教师等。同时我们也利用自身优势为中物院培训工程技术人员。
  
  四、产学研合作建设高效益实践基地的运行机制研究
  
  为了培养创新能力,必须强化实践基地的建设。工程类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投入大,单靠政府和学校投入很难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为此,我们按照“产权明晰,共建共管;资源优化,特色鲜明”的运行机制来共建实践基地。我们根据产学研共建单位的科研设备和生产设备的实际,做到大型实验系统不重复建设,尽量使设备资源优化配置,实践基地特色鲜明,满足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要求。共建实践基地的房屋、设施所有权采取谁投入谁拥有,在使用上,可在签署的协议、细则中确定使用范围,使用时间和形式。对联合共建的实践基地设立共建办公室进行管理。
  自2001年6月以来,我们先后与共建单位共建了5个环境工程实验室,1个培训基地,联合申报成功省级水处理工程技术中心和固废处理工程技术中心,正在联合申报和建设国家级水处理工程技术中心和固废处理工程技术中心。联合共建的西南科技大学水处理与污染控制实验中心,设有设计处理生活污水规模1万吨/天、占地面积20余亩的污水处理厂,是目前国内开设有环境工程专业高校中惟一集污水处理生产、实验实习、科学研究的实验中心;是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孵化器,也是西部污水处理厂技术人才和运行管理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是典型的污水处理生产、教学、实验实习、环境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为一体的产学研示范基地。
  
  五、合作攻关促进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研究
  
  为联合进行技术攻关,开发新产品,我们通过“研讨交流,联合攻关;成果共享,技术共用”的机制来运行。在科技项目立项或委托研究前,以提出课题的单位牵头,产学研各方互聘的人才为主组织项目研讨和交流,并以协议形式正式立项或委托开展攻关研究,所得成果和技术归相关研究人员共享,并无偿归共建单位使用。
  近年来我们通过与共建单位特聘教授的广泛交流与研讨,顺利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物院联合基金资助项目2项。参与中物院环保中心国家“十五”“863计划”项目等。我们研究出的技术成果,目前已很好地运用于实际核退役工程。
  
  六、创新培养计划,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专业办学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必须要创新课程体系,加厚专业和学科基础、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与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修养、注重学科基础理论实践和专业知识与技能实践、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造力与适应力,因材施教,在宽口径专业的原则下,还培养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高素质人才,增强人才更宽广的适应面。我们的思路是以“加厚基础,提高素质;注重个性,培养能力”为目标创新培养计划,优化了课程结构体系。
  
  七、实践效果
  
  通过立项研究和成果总结,我校的《产学研合作培养环境工程创新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获得2004年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主要实践效果如下:
  
  1.实现了产学研合作办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产学研合作办学实现了科技资源、经济资源、生产力要素的优化配置。几年来,我们先后与共建单位共建了6个环境工程专业水平较高、特色鲜明的实验室和校外实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