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中美大学校长纵论通识教育

作者:乔连全 殷小平

施通识教育必须要有自己的课程体系,还要有课堂以外的教育渠道和管理模式。所以,它也是一个系统的任务。对于中国的大学来说,推进通识教育将牵扯到系统的改革,包括核心课程改革、选课制度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学生管理制度改革等。
  他强调说,推行通识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完全的人格,能够扎根民族、关心民生、关怀天下,能够追求卓越、立足前沿、视野开阔,具有科学精神和理性批判的能力,具有探索精神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为此,复旦大学进行了以推进通识教育为核心,以创立复旦学院和重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为两个关键点的改革。
  (1)创立复旦学院
  成立于2005年的复旦学院,既是一个本科教学单位,也是一个学生管理单位。学院下设教学、学生工作和导师办公室,并包含四个住宿书院。学院规定了通识教育的学制,所有本科新生,包括外国留学生在内,不分专业,统一接受一至两年的通识教育(一般为一年,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为两年)。
  “书院”是学生管理的基本单位。建立“书院”,既承续了中国书院文化传统,也借鉴了国外大学住宿学院的一些做法。四个书院均以该校历史上德高望重的老校长的名字命名。每个书院都有院衫、院歌,有独立的公寓楼,楼内挂有书院牌匾、楹联,设有老校长的事迹陈列室,以强化学生对书院文化和学校历史的认同。书院制度鼓励有不同兴趣、专长、天赋及学科背景、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学生朝夕相处,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和国际化交流,也可以弥补师生情感疏远的弊端。
  复旦学院的成立,为复旦大学组织和学生修读通识教育课程提供了体制保障,实现了通识教育教学内容与学生培养管理机制的有效结合,并为进一步推进通识教育搭建了工作框架。复旦学院正式运作,也在校内树起了厉行改革的大旗,向国内高校发出了加快推进通识教育的明确信号。
  (2)核心课程的建设
  秦绍德指出,核心课程在通识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是复旦各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佳课程。课程的设计体现了复旦在人才培养方面两项最基本的要求:一要唤起学生的时代责任和社会责任,使之获得成为栋梁之才和领袖人才的潜力;二要培养学生的学术精神,使之放弃急功近利的求学观念。
  复旦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6个板块:①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以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学为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合格的当代中国人;②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旨在展示中、西学问体系及其知识成果在根基上的差别,训练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③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让学生了解当代西方文明的本质,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本民族所处的关键性历史阶段,深入思考本民族的现代化道路;④科学精神与科学探索,帮助学生从科学史的角度加深对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理解,鼓励人文与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涉猎理科知识;⑤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生命与伦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思考生态环境与生命伦理问题;⑥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以艺术实践类课程为主,旨在实现艺术赏析和引导学生亲自创作相结合。
  此外,秦绍德指出,核心课程并不是对以往课程的修订,而是基于通识教育理念重建一个课程体系。这是一项长期的、全校性的系统工作,有质和量的双重要求。要动员最好的教师授课,要给学生充分的选课空间,还要有专门的预算、课程准入机制、保障措施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重建核心课程将带动全校的本科教育课程建设,使“体验性、实践性、讨论性”三大特性涵盖所有的本科课程,包括规范课程准入制度、加强助教工作、鼓励学生读经典著作等等。
  最后,秦绍德说,尽管目前该校在推进通识教育中还有种种理论上的困惑和实践上的困难,但既然方向已明确,并且已经开了个好头,就一定会坚持下去,把它办好。
  
  二、相关探讨
  
  在雷文校长和秦绍德书记的专题报告后,在座的大学领导们就通识教育展开了热烈讨论。
  1.不同类型的大学如何实施通识教育?
  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叶取源介绍说,该校在世纪之交提出了本科生培养目标从“专才向通才”的转变,即由过去狭窄的对口型专业教育转变为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培养具有广泛适应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这项改革过程中,他们感到了困惑:该校本科生中以工科、医科为主,专业教育任务比较重,该如何协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如何确定通识教育在本科生教育中的比重?实际上,该校在推行通识教育的过程中,部分专业的教师反对通识教育,认为通识教育的实施挤占了专业教育的时间,影响专业知识的传授。针对这种情况,他认为在工科类院校进行通识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主要是教师观念上的转变。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在发言中介绍说,该校自20年前开始进行通识教育的探索。该校曾以理科强化班、文科强化班的形式探索文理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规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6年将首次成立博雅学院——匡亚明学院,分大文科、大理科进行为期两年的通识教育。接着他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应用性学科专业的本科生该怎样进行通识教育?二是对毕业后继续读研究生和直接就业的本科生进行通识教育时是否应该有不同的模式?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在发言中提到中学分科对大学通识教育的影响,并向雷文校长询问耶鲁大学对本科生选专业持什么样的标准,如何平衡热门和冷门专业。雷文校长回答说,耶鲁的做法是给热门的专业设定名额限制,而对于那些想转专业的学生,则要参考他们在第一学年的学习成绩,并要参加面试。
  
  2.教学方法与文化冲突的问题怎样协调?
  大学教学方法问题也为诸多校长所专注。来自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领导就分别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关心在我国这样一个具体的文化背景中,如何实施启发式、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武汉大学刘经南校长以发生在该校物理学院院长和自己身上的两个生动案例谈到,中国学生“不敢、不会、不爱”提问题,大学教师不太适应启发式、提问式的教学方法。雷文校长鼓励说,教育方法的改革需要校领导的支持。
  
  三、启示与思考
  
  1.通识教育在国内越来越得到重视中国一耶鲁大学领导暑期研讨班是在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的提议下,由教育部和耶鲁大学合作举办的。首届研讨班于2004年8月举行。这一次是研讨班第一次在国内举办。教育部领导对研讨班寄予厚望,所有的选题都是教育部领导在征求相关院校的基础上与耶鲁大学多次联合协商确定的。包括通识教育在内的研讨主题的确定表明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已经引起国内的高度重视,这无疑会推动通识教育的研究与实施,从而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实践探索,理论先行
  从以上研讨情况,我们发现,相对于发源地美国而言,通识教育在国内高校还是新生事物。虽然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一些著名大学在国内率先推行通识教育,但仍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不懈努力。其中理论是先导。作为理论工作者,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阐发上,就思想谈思想,就理念谈理念,而应该在学习借鉴美国通识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密切联系实际,认真调研国内高校通识教育的开展情况,特别是要深入一线了解教师和学生的想法和困惑,结合不同学校自身的特点,在充分考虑各自已有的传统和基础的前提下,创造性地提出有针对性的通识教育方案和建议,帮助不同高校建立起各具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