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改革课堂教学 培养硕士生研究能力
作者:董国炎
讨论。学生往往根据教师讲授,谈谈心得,附和几句而已。这是走形式的讨论,聊胜于冷场而已。这种讨论实际上还是以教师为主,硬把学生作陪衬。要做到以学生为主,首先要让学生独立承担任务,而且是自己感兴趣的任务。以中文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为例,在“文学思潮研究”课程中,教师以往整个学期要讲6种思潮。现在开学初教师示范性讲了两种思潮之后,提出其余思潮让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一种,经过认真准备后,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术报告。如果与教师的讲授有差别,教师讲过的两种,学生还可以再选。还鼓励学生自己提出其他思潮,结果学生提出俗文学思潮,虽然与课程体系有些差别,仍然得到鼓励认可。
2.对学生报告提出明确学术要求
该课程讨论的思潮,包括表现、再现、教化、复古、性灵、唯美、俗文学7种思潮。要求学生对自己报告的思潮要有引论,引论中对该思潮要有概念界定性质的说明;有基本特点描述;对该思潮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学理论方面的地位应该有所定位;对该思潮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和时间要有大概说明。思潮研究要关注两个主要维度:理论方面和文学创作方面。要求学生在研究报告中,举出若干代表性理论家及其理论观点;举出文学创作方面相应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举出相关文学流派以及具有文学运动性质的活动。作为思潮史来讲,其延续时间当然相当长,从理论到创作,代表人物有很多位,按照时间顺序陈述时,要求尽量体现发展变化的演进过程。
以上要求,对于硕士研究生其实偏高,但是却帮助他们树立一种研究思路乃至培养研究习惯。从学生报告来看,引论部分完成的质量相对较差。多数学生在概念界定、特点把握、宏观定位、演变脉络的把握上,还显得简单化,说不出多少内容。对此,他们自己也得到相当深刻的实际感受。他们说:过去上课或者看书时,不重视这类“枯燥”的内容,今后会重视这类内容,甚至作为学习的重点。对搜寻分析理论家和理论观点,学生们收获很大,举出理论观点数量很多。有些内容,超出教师原来掌握的范围。对列举文学流派或者文学运动,列举作家作品,学生积极思考,见解大胆。有些见解虽然不够合理,对教师仍有很大启发。这个课程确实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3.安排必要的保证性措施
为保证学生报告的质量,首先要有比较充分的准备时间。从布置任务到开始课堂报告,学生有一个月的准备时间。对于排在后面的报告,时间长达两个月左右。在准备时间内,教师应当不断了解进度和存在的问题,解释要求,加强学生的重视程度,保证准备的质量。
其次,这次讨论课采取课题组集群作战的方式。根据学生人数,每个课题组由3人组成。在准备期间,他们可以互相交流。但要求每个人独立完成报告,独立登台报告。从实际情况来看,他们的报告基本不重复,往往各有侧重,互相补充。他们不是所谓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而是在通盘把握的前提下,结合个人的兴趣和素养,自然形成自己的特点。在课堂讨论过程中,面对来自组外的质疑问难,三个人自然形成一个群体,互相补充,互相支持,共同维护“本派”立场。基本形成活泼热烈但是始终保持较高学术品位的课堂气氛。这种课堂气氛,学生们反映很有新鲜感、刺激感,关注程度不断提高,甚至表示;很期待听某某同学报告某一问题,盼望快轮到这个问题。例如一个性格古板的同学要研究性灵文学,引起同学们很大兴趣,有人表示要问难辩论,有人表示要理论声援。对这类热情一定要注意引导,把注意力集中在学术上,努力提高学术品位。引导得法,学术讨论的质量就得到保证。
再次,为避免课堂讨论无人发言,或者简单化流于形式,在布置报告任务的同时也布置了评议组。学生报告某一课题,主要根据自由选择;评议某一课题,也主要根据自由选择。因为每个人都必须报告一个课题,另外评议一个课题,任何人都不能减免任务。所以大家纷纷说出自己想报告的课题和想评议的课题,这样可以保证:承担的任务符合自己的兴趣。教师布置任务,主要是根据本人意愿,进行确定。某一题目人数已满时,教师要协商调整。如果说开始阶段,学生的精神状态还有一些被动色彩,那么随着工作深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明显增强。评议组对所评议的课题,也下了很大功夫研究探讨,做到心中有数。由于年轻人争强好胜、喜欢热闹的性格,由于同学关系单纯,没有顾虑,加上教师调度鼓励,课堂讨论中没有出现泛泛肯定、虚声赞美的庸俗习气。评议组火力很足,对报告方面提出种种怀疑问难,双方反复探讨、激烈辩论。讨论中也允许其他同学自由发言,很多人开始尚未积极介入,后来渐渐加入辩论,竟成为稳定成员,非常执著,下课后继续研究和辩论。不喜欢多讲话的同学虽然发言辩论少,但是认真听取不同观点,积极做笔记,都反映收获很大。教师本来担心课堂气氛冷清,无人发言,到后来却变成须要控制掌握,控制同学们过度兴奋。
4.教师的主持和总结
讨论课以学生为主,但是教师的作用绝不可少,教师的活动也非常繁忙。在整个活动中,教师除了组织、督促、了解进度、适当的个别辅导;自己还要大量读书查资料,了解最新学术动态。不做好准备工作,无法应付讨论课上出现的各种新见解、新材料。根据经验,讨论课不能由学生主持。因为各种新见解、新说法太多,不加论证、断章取义、片面理解、违反学术规范的倾向,经常露出苗头。教师主持,才能及时控制这类苗头;也控制热烈的辩论气氛,避免抬杠、诡辩或者钻牛角尖之类。教师主持过程中,又要注意气氛的调节,对各种主观的、不科学的说法,教师不能当时纠正,以免学生噤口,自信心受挫,气氛沉闷。如果其他学生对此提出异议,教师当然可以引导。教师主持得法,才能引导讨论活动在热烈、严肃、健康的学术轨道上不断深化发展。
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当总结。这个总结,对于教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要。学生这时候对讨论对象充满关注。各种文学思潮的性质、特点、作用、地位、代表人物、演变过程等等,学生都希望教师给出精辟准确的说法。如果没有经过讨论,教师讲课中间模糊把握、一笔带过之类,都是可以的,学生也不会察觉。但是不同意见激烈辩论之后,各种问题都必须讲得很清楚。教师只有精心准备,才可能大致讲清。有些学术难点、争议问题,学术界至今没有定论,应当向学生说明,引导学生关注思考,但是不能含糊过关。讨论中出现的不科学说法、主观偏见,这时候都应当指出,说明道理。其中可能含有合理因素,也要指出。学生的报告,总体水平未必高明,但是学生个人能勾勒出基本轮廓,已经不容易,其中可能有若干闪光点,教师要注意发现和鼓励。学生讨论中的某些“焦点”问题,可能不是教师准备的重点;有些问题可能教师也把握不准。总体说来,教师既要敢于坚持自己的体系,又要善于吸收学生的新见解、新材料,善于修正自己的观点。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与学生共同探讨,继续提高。
5.文本形式的巩固和提高
课程的最终成果是:学生完成一篇课程论文。一般说来,研究生专业课各门课程都以课程论文来完成,但这门课程大幅度改变了课堂教学方法,论文完成过程随之发生很大变化。以往,教师授课基本结束时,布置论文题目。学生在临放假时,要突击多门课程的论文,往往是只求完成规定字数,按时交差。现在这门课程的论文,历经很长时间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收获较大,也有犹豫和困惑,经过别人质疑论难,也使自己深化了认识。课堂讨论结束,自己的思考没有结束,几乎是意犹未尽,有继续阐发和“答辩”的冲动。这种情况下,最后完成论文文本,就具有最后总结的性质,因而论文质量普遍较高,学生也都很重视。教师这时强调论文的形式规范,鼓励学生努力修改,争取公开发表,得到学生积极响应。根据教师的要求,论文摘要、关键词、注释、参考文献等等,都按照学术规范完成。学生反映,通过这次完成论文,研究能力方面,确实得到全面锻炼提高。从客观效果来看,这批论文,是学生投稿的重要稿源,其中有多篇已经发表。实际上,这种论文既是课堂讨论的总结,是讨论成果的巩固和提高,也是撰写学术论文的全过程锻炼。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