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扎实整改 促进本科教学可持续发展

作者:冯永平 金安江

省部级研发基地,促进广大教师积极指导本科生及早参加科研活动。
  5.全面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基本教学制度
  贯彻落实《华中农业大学关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农教[2005)1号)精神,落实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基本教学制度,教授、副教授原则上每学年至少为本科学生讲授一门课,连续两年不讲授本科课程的,不再聘任其担任教授、副教授职务。继续倡导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教学名师等带头主讲本科课程或开设专题讲座。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比例要有明显提高。
  
  (二)以创建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
  1.探索创建研究型大学背景下的本科人才培养
  大力支持师生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以团队学习为重点的研究型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在率先建成的研究型学院中选择若干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开展试点。
  继续推进学分制改革,扩展课程的数量和种类,提高开设水平,强化本科教育的研究性特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联合培养人才的力度;部分专业实行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等。
  突出教学改革的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和实践性,深入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合优化,鼓励开设跨学科课程,促进学科交叉渗透。把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和研究成果及时纳入教学内容。
  鼓励知名专家、教授面向一年级本科生开设新生研讨课,积极推进小班教学。以国家人才培养基地为试点,实行研究性教学和优秀学生全学程导师制,教学与研究、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教学方法重在启发互动,课外作业重在研究探索,实验教学重在自主设计,考试考查重在激发思维,毕业论文重在鼓励创新。
  2.大力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整合多学科教育资源,因材施教,鼓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继续加大经费投入,使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和“神农杯”基金每年达到50万元,增加重点研究项目的资助力度,扩大受益面。
  建立有利于本科生参与科研的运行机制,整合多方面人力物力资源形成合力,积极探索和实施更加有效的管理模式。进一步落实《华中农业大学各类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管理办法(试行)》文件精神,促进学校各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育种中心及其他科研实验室或研究平台等资源共享和对外开放,提高向本科生开放的力度和效果,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采取切实有效的激励与保障措施,调动本科生从事科研和教师指导本科生开展科研的积极性。在免试推荐研究生、记创新学分等方面增加科技创新活动比重;对教师指导本科生开展科研提出明确要求;对取得成果的学生和教师加大奖励力度;将本科生科研产出纳入所在单位年度工作考核体系等。
  
  (三)进一步加强育人环境建设,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良好氛围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高雅的育人氛围
  进一步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使学校积淀形成的“勤读力耕、立己达人”、“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等优良办学传统、先进的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内化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信念、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凝聚为一代代华农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力量源泉。
  进一步加强环境文化建设,规划和建设出历史内涵丰富、富有时代气息、彰显华农特色的校园人文景观,生动体现学校精神文化的要求,使身在其中的师生员工在高雅的环境文化和浓郁的人文关怀氛围中健康发展。
  进一步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加强对传统制度文化的研讨,按照以人为本、分类指导、因材施教、鼓励个性的思路,在加大现有制度落实力度的基础上,做好有关制度的修订与完善工作,努力培植符合大学本质、特色鲜明、体现历史内涵、富有时代特征,激励性、开放性、多样性兼备的生机勃勃、与时俱进的制度文化。
  2.加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不断优化实践育人条件
  不断强化实践育人,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按照“统一管理,优化配置,资源共享,对外开放”的要求和“功能强劲,结构合理,通用综合,先进高效”的目标,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坚实的条件保障。
  建立和完善高效、科学的实验教学中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整合、高效利用实验室资源,强化运行管理,提高运行效益。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员管理考核办法,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管理、考核和培训,充分调动实验教师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努力营造教师积极投身实验教学,实验技术人员爱岗敬业的良好氛围。
  3.加强图书资料和管理信息化建设,丰富师生学习研究的文献资源
  坚持传统资源与电子资源互补,信息服务与创新发展结合,在充分利用现有文献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文献购置经费的投入,丰富图书馆综合馆藏,优化馆藏结构,确保馆藏质量,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进一步增加电子数据库、外文原版图书和期刊数量,以满足建设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需求。进一步加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
  4.加强与政府社会的互动和国际合作交流,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拓展良好的外部空间
  坚持“以贡献求支持,以合作谋发展”的方针,围绕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个重点,进一步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服务;拓宽渠道,争取湖北省、武汉市等各级地方政府部门更加重视和支持我校的建设与发展,加大政策倾斜,建立学校和地方相互支援、共同发展的良性格局;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扩大国际合作交流,开放办学,不断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落实整改工作的举措
  
  我校整改工作贯穿于整个“十一五”期间,专项重点整改在教育部专家组现场考察评估离校后历时一年(2006年5月—2007年5月)完成,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是研究部署阶段(2006年5月—6月)。学校成立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有关副校长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主要是组织全校总结迎评和教育部专家组现场考察评估阶段评建创优工作,研究部署整改工作方案,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并将整改工作方案报送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目前这项工作已经顺利完成。
  二是整改实施阶段(2006年7月—2007年3月)。各单位和部门根据学校整改工作方案和本单位整改工作任务,逐项完成整改工作任务,适时组织开展整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
  三是验收总结阶段(2007年4月—5月)。学校在检查验收的基础上,完成整改工作报告,经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审定后,报送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
  为了保证整改工作的有效落实,学校在建立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针对三项重点整改内容分别确定了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每一项内容都有相关校领导负责,其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由人事处牵头,教务处、科技处、研究生处、发展规划处、国际合作交流处等部门和各院(系、部)为责任单位;“推进研究性教学,培养创新性人才”由教务处牵头,学生工作处、校团委、科技处、研究生处、国资设备处、计财处、高等教育研究所等部门和各院(系、部)为责任单位;“进一步加强育人环境建设,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良好氛围”由宣传部负责,学校办公室、学生工作处、校团委、发展规划处、教务处、科技处、研究生处、国际合作交流处、国资设备处、计财处、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基建后勤处、后勤集团、保卫处等部门和各院(系、部)为责任单位,做到了责任明确,充分调动各个方面为本科人才培养服务的积极性,形成合力。目前,相关单位正在学校整改工作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落实措施。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