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宏观教学要求与微观教学实施的结合

作者:贾国栋

大意,抓住要点和相关细节。能基本听懂外国专家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要达到这一要求,平时老师在授课时,不坚持用英语训练是根本不可能的。再如,“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如果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对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一窍不通,也实现不了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的根本改革。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授课技巧、组织能力、课堂设计能力等,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教师应当树立全新的教育思想,学习当前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潜心钻研高效率的学习策略,对优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好处。《课程要求》指出,这次教学改革成功的标志之一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当前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很流行的“过程启发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对于实现这一目标都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还应向专家型教师逐步过渡。专家型的教师具有丰富而高度组织化的知识,并能有效地运用,能深入、高效和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具有灵活性和独特性的教学风格。同时,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应能够做课题、写文章,经常与同行交流切磋。也应定期地阅读一些关于外语教学研究的文章,把握当前最新动态,并把先进、科学的方法融入自己的教学活动中(黄伟明,2004)。
  
  三、学校加大了教学投入,改善了教学条件和教师地位
  
  《课程要求》的提出的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学校加大了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投入,特别是硬件环境的投入,使学生有较好的学习环境。这一点我们可以各校试点结项报告中看出,如湖南某大学“已投入8万元作为本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配套经费,并购置配备了200台专门用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计算机”。北京某学校“为了给学生提供较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学校提供专用机房(80座)一间,并准备建立3个机房作为明年推广使用。”地方学校如广东一理工学院“新建了五间电脑教室(每间有50台电脑)专供试点班的200名同学网上学习。为三名教师购置了三台电脑,其中包括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台打印机,一台复印机。另外,有3~5万元流动资金,可供试点工作实施小组教师参加学术会议、进行校际交流、购买教学软件和办公用品”。其他各学校的教学投入情况也类似,有的学校投入之大是前所未有的。这可以说是教育部《课程要求》颁布实施各校对大学英语教学重视的具体步骤,这也客观上从硬件条件上保证了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了教学的向前发展。
  
  四、《课程要求》需要进一步修订与完善的方面
  
  《课程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试点院校主要提出了如下两个方面意见。其一是基于网络获得学分的比例制定偏高。《课程要求》提出“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建议学生在计算机上学习所获学分的比例应占英语学习总学分的30%~50%”。此建议也许适合经济较发达地区的高校,对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高校计算机还未曾普及到每个学生每天有上网的机会。即使在某全国一流重点大学,每半天有40个班级上公共英语课,学校能提供给公共英语教学使用的多媒体自主网络教室的配置却只够13个班级使用,不可能全面铺开,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同等机会,再好的课件没有设备也无法应用,无法实现设定的教学目标。此外,计算机网络的不稳定、服务器功能的不完善使得使用网络课件的教学活动受阻的事件频频发生。有经验的教师也许备有应急措施,年轻的教师以及那些十分信赖、甚至依赖计算机网络的教师就会无以应对,进而影响教学(陆建平,2005)。
  其二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可能自发性形成。《课程要求》提出“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主张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参与学业评估,“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的记录、网上自学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和座谈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估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种种此类设计都非常理想化,折射出设计者美好的人文主义思想。但是,“自主学习不是一个全有或全无的概念,它展现的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在外语的学习环境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程度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即使是在英语本土国家的“浸润式”学习环境中,完全的语言学习自主也只是“一种理想化而非现实的情形”。没有常规有序的监督,很大一部分学生“找不到方向”、“不知自己该做什么”。因此自主能力的培养应体现在学校的教学大纲中,使其成为语言教学的一部分(陆建平,2005)。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部颁布的《课程要求》从宏观上对大学英语课程提出了指导性的方针,各学校如何在微观实施上能够有效地落实其要求是一个需要经过教学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从而不断完善、取得成果的渐进过程。从目前试点的结果来看,所取得的成果是显著的,但也存在需要改进的方面。这就需要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各学校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最终能够形成以《课程要求》为宏观指导的各学校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庄智象.《全国高校“新理念”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试点实验研究报告》[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李荫华.一场事关重大的教学改革——写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公布之际[J]中国大学教学,2004(3).
  [3]王守仁.解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4(2).
  [4]胡壮麟,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谈《教学要求》的基本理念[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9).
  [5]贾国栋.新模式,新要求,新发展——学习《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教学模式部分[J].外语界,2004(5).
  [6]蔡纪刚a.《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衔接性和前瞻性[J].外语界,2004(5).
  [7]蔡纪刚b.试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基本原则和精神[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
  [8]陆建平.《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人文优势[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0).
  [9]魏丹华等.两种不同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对比研究[A],载庄智象主编.全国高校“新理念”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试点实验研究报告[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0]刘红中等.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研究[A].载庄智象主编.全国高校“新理念”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试点实验研究报告[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1]黄伟明.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剖析《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9).
  [12]章恒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机遇与挑战——从教育部颁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谈起[J]高教探索,2004(1).
  [13]黄建滨.大学英语教学要求与四、六级考试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4(11).
  [14]黄建滨等.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词表修订探讨[J].外语界,2004(1).
  [15]夏纪梅.解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J].外语界,2005(2).
  
  [责任编辑:陈立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