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

作者:高 思




  ⑤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研究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指导、分类评估的政策和制度,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确定不同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发挥优势,办出水平和特色。建立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检测体系,定期采集各类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信息和数据,逐步将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数据向社会公布,加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社会监督。
  ⑥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推进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促进东部和西部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重点资助受援高校教师到支援高校进行半年以上的进修提高。在对口支援高校中实行干部交流制度,资助一批受援高校教学管理干部到对口支援高校学习锻炼,交流管理经验,提高受援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2.“质量工程”蕴含的新理念
  “质量工程”和着“211工程”、“985工程”、“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节拍,奏响了一曲建设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和谐乐章。“质量工程”的六大重点建设项目,反映了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要求,体现了现代高等教育的新理念。
  (1)“质量工程”体现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思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本科教育阶段是一个人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是奠定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的重要阶段,因此,本科生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参照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础。牢固树立本科生教育的基础地位,是高等教育的内在逻辑和内在要求,也是高等学校贯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务本之举、固本之策。通观世界高等学校,即便是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也概莫能外。“质量工程”的六个重点建设项目,都紧紧围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重视本科生教育的主线。特别是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等项目,更集中地体现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重视本科生教育的思想。
  (2)“质量工程”体现了内涵发展的思想。“质量工程”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强调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着眼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体现了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转变。一是在质量与数量上,要切实把重点放在内涵发展和提高质量上,这不仅表现在重视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教师队伍等基本建设上,还体现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评估体系的建设上。二是在统一性与多样化上,由注重统一性向多样化转变。“质量工程”针对许多高校出现的盲目追求“大而全”、办学定位模糊、办学模式趋同、办学特色不明显的状况,坚持“分类指导、注重特色”的原则,强调研究制定高校分类指导、分类评估的政策和制度,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确定不同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以专业特色打造学科特色,以学科特色铸就学校特色。这就有利于引导高校发挥各自优势,确立个性化发展目标,合理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从而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实现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
  (3)“质量工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在高等教育领域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本。特别是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的现阶段,营造关爱学生成长、关心学生学习、关注学生生活的环境越发紧迫和必要。关注学生发展是“质量工程”的根本出发点。在学生方面,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和资助大学生学习文化科技活动等,就是通过直接资助在校大学生开展研究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统一。在教师方面,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的教学团队、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每年评选100名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等,就是要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热爱本科教学、锐意改革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这既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注重学生和教师发展的体现。
  (4)“质量工程”体现了协调发展的理念。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项目,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中西部与东部地区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该项目旨在改变西部高等教育相对薄弱的状况,增强西部地区高校的发展能力,提高西部高校的办学水平,从而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服务西部、扎根西部”的人才,满足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资助受援高校教师到支援高校进行半年以上的进修提高,在对口支援高校中实行干部交流制度,有利于缓解西部高校优质课程资源不足、教师素质亟待提高等矛盾,有利于提高受援高校的教学和管理水平,从而有利于缩小西部高校与东部高校办学水平的差距。因此,它是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瞻性工作。
  (5)“质量工程”体现了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理念。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其物质载体,同时也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突破口。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高,是“质量工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质量工程”中,无论是优质资源全国共享、网络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英语教学改革,还是专业设置预测系统和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系统建设,乃至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无不是建立在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
  
  三、实施“质量工程”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1.点与面的关系
  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到教学内部改革、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也涉及教学工作外部的许多因素;既包括教学仪器、设施等硬件条件的建设,也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管理机制等软环境的改革和创新。
  “质量工程”重点建设的六个项目都是带有基础性、引导性的项目,在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方面起着龙头作用。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前提,课程和教材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估制度是保障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是实现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质量工程”重点建设的六个项目也都是带有全局性的项目,无法依靠一个地区或一所学校的力量来实现,也无法采用市场的机制和办法来实现。因此,“质量工程”的立项主旨在于,通过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通过全国性的改革措施和激励政策,引导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通过中央财政的投入,调动地方财政和高等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根据《教育部、

[1] [2] [4]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