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提高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探索

作者:郑秀英 张进明等

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学校坚持走教学、科研、生产良性互动的道路,依托大化工学科理论基础厚实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高的优势,密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强化教学、科研、生产三者间的相互渗透。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探索出解决实践教学难点问题的有效方法,为提高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摸索出一条新路。
  学校以科研项目为依托,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实验方法与手段,不仅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必要条件,而且也派生出一批综合性、研究型的实验项目,并且研制出技术含量高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例如,拥有“物理化学”和“大学化学实验”等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国家级优秀基地(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改革原有的四大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构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新体系。以化学研究为主线,按照“化合物制备→分离→成分分析→结构鉴定→性质测试”来组织实验教学;从科研课题中提炼形成了11个大学化学综合与研究性实验项目,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学校利用校办产业的技术和设备优势,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内实习基地。2000年,学校在建设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时就考虑使科技园成为学生的实习园、教师的科研园和高新技术的示范园,真正成为“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实体。目前在大学科技园内建有10个校内实习基地,有效地改善了实习条件,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基本保障。例如,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实习基地拥有1.8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该基地引进了以研制开发新型塑料、橡胶制品为主的成套国际先进设备,建立了健全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并根据实践教学需要,同时建成了可容纳200余位师生实习的教学用房和生活用房,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另外,学校在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时,也尽可能考虑实践教学的需要。例如,在学校建设中水处理站时,兼顾环境工程专业的校内实习需要,增加部分设备和场地,解决了学生校外实习难的问题。
  学校以科技服务赢得企业支持,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内部的工程实践条件无论多好,都不能取代社会、工厂和企业的教育功能。首先,学生在工厂和企业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大生产的氛围;其次,学生可以通过企业了解技术、产品、生产、管理和市场的关系;再次,为适应市场竞争,企业需要不断更新设备、工艺和发展新技术。学生看到的是发展更为迅速的物质形态和管理形态。基于此,学校主动去营造各种机会,建立起校企“双赢”的合作机制,这是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最佳模式和有效途径。学校利用科研项目多、成果转化率高的优势,积极为校外实习基地所在单位提供科技服务,主动积极地做好工作,争取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以保证实践教学的需要。目前学校拥有燕山石化公司、华北制药集团、大连化学工业公司、西安仪表厂、红梅企业集团等80多个校外固定实习基地。
  
  四、开展多层次的课外科技活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见成效
  
  课外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也是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对于促进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具有积极意义。我校历来重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成立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指导小组,采取学生独立立项、参与教师科研、学生导师制、提前进入毕业课题等方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其中有“科技学术月”、“科技文化节”、“挑战杯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化学实验竞赛”、“物理实验竞赛”、“网页设计大赛”、“创业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形象设计大赛”等几十种竞赛活动。“十五”期间,我校学生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累计达280篇;在全国和北京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铜奖1个,获北京市特等奖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17个;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中有8个队获全国一等奖,10个队获全国二等奖,40个队获北京市一、二等奖。2002年我校学生在全国高校4448个数学建模参赛队中获得最高奖“高教社杯”。
  [责任编辑:杨裕南]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