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大学排行及其指标体系研究

作者:赵婷婷 张雅莹等 宫美凤

排行,比较重视生源质量、毕业生成就、就业情况等,但是以评价学校的水平和质量为目的的大学排行,则更重视社会声誉、研究水平等。
  实际上,各大排行的指标体系每年都会有一定的变化,这里面固然有一些主观的因素,比如如果总是用同一个指标体系来评价,大学排行的可读性就会比较小,因为每年的情况都差不多。但是,指标体系的变化也确实存在着很多其它客观的原因,最主要的有两点:第一,如何用有效的指标来更科学地反映大学的教育教学质量状况,永远是需要研究的课题。从以上所介绍的各大排行来看,指标一般都在5~7个,算上各个考察点,也不过25个方面。要想用这25个方面全面反映大学的情况,在选择指标方面确实需要不断改进和研究。第二,在数据的收集和获得方面,大学排行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除了像英国泰晤士报这样的大学排行是以英国政府官方数据为主要依据的,大部分大学排行的数据都来源于学校自己的申报和媒体自己所进行的调查,因此数据的真实性确实受到一定的质疑,这也对指标的设计和改进提出了要求,怎样尽量使用公共数据又能达到评价的目的,也是需要不断探讨的课题。
  
  2.大学排行是结果性评价,较少关注如何提高和促进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大学排行一般都是媒体或者其他非专业的评估机构发布的,根本的目的在于向公众传递有关高等教育的信息。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大学排行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人们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必然结果,它打破了以往高等学校固守的象牙塔,高等学校也成为公众可以了解和监督的机构,这对高等学校融入到社会发展和生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但是,大学排行从根本上说还是一种结果性评价。所谓结果性评价,就是不关注或者比较少地关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而且评价所得结论的目的并不在于找到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而只在于向公众传递目前高等学校质量和水平的结果。因此,对高等学校来说,大学排行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并没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这一点上,大学排行和各个国家专业性的评估机构所进行的高等学校评估和认证是有着根本区别的,后者的方式、手段和目的在更大程度上是为了提高和促进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
  作为结果性评价,大学排行的这一性质是其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决定的。首先,大学排行的指标更多的是反映高等学校现状的静态指标,而较少有反映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动态指标,比如毕业率、就业率、各种办学条件、生源质量等都是一些反映静态的指标;其次,大学排行的指标以定量指标为主,而定量的指标更多反映的是静态的结果,而不是动态的过程;最后,大学排名必然要以排行榜的形式发布,要以排名的方式反映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它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校按照指标体系的评价方式进行排名,既不关注它存在的问题,也不对如何改进提出建议,应该说,这是结果性评价最突出的特征。
  从这一角度说,高等学校和全社会都要对大学评价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它无疑是公众了解高等学校的渠道之一,但它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全面、客观地反映高等学校的真实情况,是需要审慎、客观地进行分析的。四、关于大学排行的争论
  尽管国外的很多大学排行在社会上的影响都比较大,但是在高等教育界,对大学排行的争论还是很多的。在2004年8月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剑桥大学校长理查德尖锐地指出:大学排名是不科学的,世界上伟大的大学是不可以排名的;不同的大学之间有很大的区别,是不可比的。在这方面,学术界和高等教育界提出的观点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
  
  1.关于评价指标体系的争论
  很多人认为大学排行的评价指标是不科学的,因此无法全面、客观、科学地对大学做出评价。在这方面主要的观点有:
  第一,排行的指标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
  有人认为,目前许多大学排行的指标体系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因此并没有完全被广泛接受,因此,这样评出的排行榜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排行的指标体系无法全面反映学校的特点。
  有学者认为,每个学校办学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因此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应该用不同的指标来评价。但是,进一步说,任何的评价都具有主观性。即使像美新大学排行等已经考虑到应对不同类型学校给与不同的权重,但是仍旧不能满足全面测评一个学校的要求。比如在第一类大学里,加州理工大学比哈佛大学更侧重科学研究,所以用现在比较强调教学的标准来衡量这两所大学,对加州理工就不公平。
  第三,排行指标体系变化的背后的原因。
  针对很多大学排行常常改变排行的指标及方法的现象,有学者认为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尽管不断改进指标体系已使其更加科学是表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但实际上,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排行方法的改变可以使得今年排第一的学校明年排到第十名,而这种混乱的排名方法对发布大学排行的媒体是有好处的,这样做比每年都用一样的方法进行排名,可以使杂志的销量提高。
  
  2.关于评价方法的争论
  除了指标体系,大学排行一般采用的评价方法也成为它受到质疑的主要因素。在这方面,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几个:
  第一,量化的方法无法达到反映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很多学者认为,教育的质量是不能量化的,尤其像声誉这样的非常主观的指标是不能用数字来反映和代表的。庞大而复杂的学校不是一个数字就能代表的,即使一个系内部的专业强弱也有所不同,更别说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其中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数字只能反映表面的现象。而且量化的方法不仅不能体现质量,更无法体现学校的特色,因此其结果是无法令人信服的。
  第二,现行大学排行的数据收集方法有弊端。
  一般来说,大学排行的数据都是以学校自己申报的数据为基础的,并且几乎不对这些信息进行检查筛选。但有学者认为,这种方法弊端很多。最主要的是这会造成学校夸大业绩、虚报数字的虚假行为,这不仅会对大学排行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造成影响,而且对高等学校自身的建设也十分不利。
  第三,排名实际上只是不恰当地夸大了学校间的差异。
  早有学者对大学排名的问题提出过质疑,排第10名和第11名的学校究竟有多大差异,实在是很难衡量。但是,有些排行榜用显著的标题发布前十名的大学,这对第十一名的学校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因此,排名这种形式使得本无很大区别的统计数据被夸大了,而且有的时候,同一所学校在不同的排行榜中可能结果是完全相反的。因此,用这种方式排出来的排行榜,对选择学校的学生来说,很可能是个误导。
  [责任编辑:杨裕南]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1]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