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对我国热工基础课程发展的一些思考

作者:何雅玲 陶文铨

详细分析见参考文献[8]
  在热工实验方面,20世纪末美国高校也进行了面向21世纪的探索,例如美国普渡大学DeWitt等三位教授进行了题为“Curriculum for the 21th Century”的研究,[13]对于传热学试验提出了以下改革内容:
  (1)减少“传统”的实验,增加学生进行团队项目的时间;(2)增加有挑战性的工程设计项目;(3)给予动手训练机会;(4)训练与工程界合作;(5)培养交流项目结果的能力。
  为此,该校改进了原有的实验系统,配备了数据采集系统,同时从工业界不断引入设计性的实验课题,并分解成为团队项目的内容。从普渡大学机械系的这一改革思路看强调了减少传统的实验,增加来自工业界实际项目的训练;强调了团队合作的训练;强调了培养交流与动手的能力。
  当然传统的实验还是需要的,是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培养动手能力的环节。在传统实验的内容与组织上也要注意综合性的培养。我们来看普渡大学的传统传热学实验课程的内容,参见表2。
  
  由表2可见,就这些传统的实验内容而言,其综合性与测试技术的训练也是比较好的。
  
  二、对今后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一些思考
  
  1.热工课程教材怎样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培养需要
  热工课程的基本知识应当成为工科各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技术素质,热工课程应当成为我国工科学生、尤其是机械类专业的学生的共同的工程基础课程。这是由于:(1)热现象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物理现象,同时各个工程技术领域中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其他形式能量最终大都是以热能的形式耗散于环境及宇宙之中。因而作为介绍热能的有效、合理的利用和转换、传递技术的热工课程,不仅应是许多大类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而且也应是21世纪所有工科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技术基础课。(2)我国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制定了节能优先战略,提高能源利用率是确保我国中长期能源供需平衡的先决条件。无论是从国内资源还是世界资源的可获量考虑,中国只有创造比目前工业化国家更高的能源效率,才能在有限的资源保证下,实现高速经济增长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水平。因此,工科学生应该具备合理用能、节能的意识并懂得其基本技术。而热工课程的内容是合理用能及节能理论中最基础与核心的部分,热工基础课程在工科各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按照这一观点,在我国工科21类专业中,[14]至少有6大类(能源动力类、化工制药类、航空与航天类、环境与安全类、武器类、土建类)专业应该开出高学时的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的课程,其中能源动力类是最典型的一个大类专业。我国目前设有能源动力大类专业的学校有130余所。按照教育部分类办学的思想(研究型,教学型以及介于其间的类型),这一百多所学校不可能是属于同一类型的学校。那么同是高学时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在教材上是否要有所区分?还是可以采用同一种教材由主讲教师酌情选讲?如果有区分,区分主要在哪些方面?这一问题涉及到热工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制定基本要求以及今后组织教材编写方面的一个基本考虑,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取得共识。
  
  2.如何使教材内容适时地跟上学科与工程技术的发展
  近代工程技术的发展给本科热工课程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8]例如,20年前的本科生教材很少有关于火用分析方面的内容,而现在这个状态参数已经被广泛接受并用来分析设备过程的能量利用情况。近代高新技术的发展给传热学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近十年内发展起来的纳米微米传热学就是一例。
  相对于传热学,工程热力学国内外教材的内容显得过于稳定,近年来出版的教材中新技术的概念介绍极少。比如,当前中国的长期能源问题已经十分突出,为保护环境,执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在工程热力学教材上,对新的、先进的能源利用方式(联合循环发电、氢能利用、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和热电冷三联供、新能源发电等等)是否应该有适当的反映?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循环是传统燃煤汽轮发电机组提高经济性与环保性的有效途径,也是近年来国外燃煤火电厂的重要发展方向及我国要积极研发的方向,在工程热力学的新教材和今后的教学中也应有相应的地位。
  
  3.热工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与更新应当怎样进行
  热工课程包含的两门学科,热力学与传热学,都是应用科学,实验教学无疑是完整的课程教学的组成部分。多年的经验表明,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某种程度上比课程本身还要困难,主要是涉及到设备的购置、更新所需的经费问题。在国家实施“211工程”二期或者“985工程”的建设中怎样利用有限的资源(财力)来改革、更新热工教学实验值得重视。在建设实际动手的实验台位时,是否也可利用多媒体的工具建设或购置一些“软件实验”作为补充?[15]在动手的实验方面,前苏联曾经出版过有关传热学实验教学的图书,[16]20世纪80年代热工教学指导委员会也组织出版过这样的图书。[17]目前有否必要再组织出版这样的参考书?
  
  4.在热工课程的教材与教学过程中怎样加强学生的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近期世界范围的内的教育改革都十分注意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从最近出版的美国教材中可以明显看出。由于中外教育体制、教育传统和教学理念方面的不同,在吸收西方教材先进经验的同时,我们应当努力探索适应我国具体情况的措施与方法。过去的实践表明,首先教师本身除了从事教学以外一定要参加科研,以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应努力将教学内容与自己的学术经历结合起来,努力使书本上的资料成为活生生的实例。在教学法方面注意启发性,辅以对部分学有余力学生的讲座等课外活动,等,这些都能收到一定成效。但是从总体上说,热工课程教学中探索对学生的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仍然是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5.是否要开出经过整合的新型热工课程
  为适应不同类型专业的需要,可以开设出一些综合性的新的热工类课程。无论是能量转换、热量传递还是质量传输,都有如何提高转换效率、传递效率和节约能源的问题,其中的关键是要减少过程的熵产(或不可逆损失)以及强化传递过程。这是它们共同的最重要的东西,可否开设一门综合热力学、传热学、传质学和流体力学的新课——例如可称为“热设计及优化”。国外目前已经有这类图书出版,第一步可以翻译过来作为参考教材。如果关于“优化”的内容能结合一些专业过程中的具体问题,那么这样的课程就会受到相关专业的欢迎。
  
  6.热工课程的双语教学应当怎样进行
  双语教学是目前教育部提倡进行的一项教学改革,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