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社会学概论”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作者:李 芹

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题:学习、掌握社会学理论不能脱离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
  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有三个问题需要处理好:一是选择教学内容。现实社会生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现象往往是繁杂的,弄清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是联系实际教学的主要内容。联系实际传授知识不只是举几个案例的问题,而是通过一些案例说明理论是如何来自实践又怎样去指导实践的。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乃至目前各大城市出现的“民工潮”、90年代国有企业深入改革引发的大量工人下岗、体制转换过程中凸现的社会保障等问题都可以作为课堂联系实际的材料,也是学生渴望了解的社会现实问题。对此,教师需要组织、遴选上述材料,供学生参考。二是开展教学活动联系的方式。来自现实社会的材料多种多样,教师提供的信息和学生自己掌握的信息是否一致、可靠,对这些信息如何评判,也需要教师在备课中加以考虑。三是开展教学活动达到的目的。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开展教学,是社会学理论发展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的必然要求。社会学理论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丰富、充实和完善,它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理论就能保持其永恒的科学性、真理性并长青不衰,反之,就是僵化、滞后、教条、一潭死水。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的意识,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理论寓于实际生活之中,能说明或解释实际生活。人类的文明历史,是在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提炼提升、丰富发展的。只要用心打造,教师把培养学生作为己任,就有可能为社会学理论做出贡献,为人类的文明历史增添砖瓦。
  
  3.结合学生实际状况教学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活动,没有受教者的积极参与,施教者的一切努力都将受到限制。
  联系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教学。需要教师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以便在授课中有的放矢。我们曾经对新生做过调查,问学生“到大学后最担心什么?”担心学所无成的占50%,担心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的占14.1%,担心将来找不到好工作的占14.1%。这表明新生把学业和人际关系摆在重要位置。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这些担忧讲述专业学科的社会价值与功能,运用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论讲述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与原则,收到十分好的效果。
  教学是师生合作互动的过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实际状况是确定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模式的客观依据。作为任课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还要根据这些情况及课程特点制定讲课内容:包括讲解的起点内容、授课方式与方法,激发各层面学生的求知欲,达到师生合作互动的效果。
  
  三、注重教学方法,加强案例评析
  
  完成教学目标,还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此,我们在以往教学改革基础上不断改革与完善:在内容上探讨如何从理论性向应用性延伸,加强理论与实际的密切结合;在方法上,尝试运用引导式、参与式、讨论式、案例式及实际调查相结合,根据现实社会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设案例分析课程。
  
  1.精选经典案例进行课堂分析
  在以往的教学中,为了解释理论,适当举例说明,这样常常是理论与实际脱节,有些例子又比较牵强,学生对案例的怀疑必然带来对理论的误解。我们认为,有必要改革过去举例解释理论的简单授课方式,要依据现实精选案例,做到精选典型案例进课堂。教师通过精选的典型案例,交给学生去分析、与理论挂钩,通过分析和挂钩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的源泉所在,并举一反三。学生掌握了经典案例,再进行社会问题的调查、分析时,就避免了盲目性。不仅如此,学生在参照经典案例的基础上,结合社会问题的进一步调查、分析,从中归纳、总结、概括出值得后人借鉴、推广的新案例,为后人教学选用的案例做贡献。教师为学生提供典型性的案例,学生通过典型性的案例分析收得了理论与实际、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学习效果。
  
  2.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思维视角、应变能力、思考程度的检验,也是对教师应急讨论问题的发挥水平检验,师生在讨论中互动,在检验中提高。我们选择讨论题目的原则:第一,在理论上有多种不同的观点和主张,参与讨论者有选择和辩论的空间;第二,参与广泛,讨论热烈、有效。发言不局限,发言题目确定后,写出发言提纲,讨论有重点发言人,其他同学可以随时补充并参与辨析。例如,在“社会学概论”案例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大家感兴趣的“人的社会化问题”作为讨论题目,有的着重于社会化的意义作了准备,有的侧重于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对社会化的影响做了准备,有的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社会化问题作了准备。学生准备后的发言讨论,获得了很好的讨论效果。
  
  3.走出校门参观、调研
  走出去,请进来,是我国社会学前辈早已倡导的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今天借用这种方法仍有其现实意义。走出去,就是进街道、进社区、进工厂、进农村,走进社会的各行业、单位,参观、调研、了解情况。对此,我们的做法是:(1)教师讲授“再社会化与社会控制”内容章节时,我们与校所在的省女子监狱取得联系,学生到监狱参观、调研,监狱监管人员介绍情况,让学生了解犯人的犯罪情况、犯罪动机、犯罪行为及他们改造过程。从中使学生加深认识法律的社会控制作用,对犯罪分子的制约、治理、改造及社会的责任问题有了了解。(2)结合讲授“宗教与社会行为控制”等内容,教师率领学生到学校附近天主教堂实地参观,请教堂神甫讲解宗教历史、宗教活动与宗教文化。学生对宗教教义、教规、组织及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特别是对宗教的社会功能有了基本的了解,从而引发了学生认识社会、学习社会学的浓厚兴趣。(3)讲解“社会流动”章节内容,鼓励学生到校外调查流动民工的情况。这种社会调查不用事先联系,学生自己或自发结合到民工集中的区域展开调查,写出调查报告。走近民工的调查,使学生对“社会流动”的理论有了感性与理性结合的理解,对这一层面的人群有了了解,由此获得了认识上的提高。
  
  李芹,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冬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