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高等财经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作者:刘 灿




  摘要: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必须合理布局和分层,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多元化的经济管理人才需要。西南财经大学近年来将紧紧抓住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设置改革、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强化实践教学以及教学质量监控等几个主要环节,在构建“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重应用”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高等财经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等财经教育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和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调查,高等财经院校教学和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养目标定位过于泛化,专业口径不宽,适应性不强;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不完全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核心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还不甚明确;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忽视个性化培养;许多课程过于理论化,理论与实际脱节,实践环节缺乏。教师队伍的素质及教学科研水平亟待提高,教师的教学投入还需要制度保证。正如周济部长讲过的:与创新性国家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对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比,我国所培养的人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需要极大加强,培养出的拔尖创新人才还严重不足;我国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明显不足,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要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高等财经教育教学改革亟待解决以下两大问题:
  
  1.分类分层、合理定位、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元性决定了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必须合理布局和分层。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多元化的经济管理人才需要,要在较短的时期内提高中国高等财经教育质量和水平,跻身世界一流的行列,必须发挥比较优势。在实践中,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学校层次、学科优势、办学条件、所在区域合理定位,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因此,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都应该在“入主流、定好位、办特色”的理念下来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
  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和有经济学学科优势的学校应承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任务,探索以本科为基础,以硕士或博士为出口,具有广阔的国际文化视野,精通外语,知识结构合理、专业知识扎实精深,创新力和竞争力强的经济管理精英人才培养模式。
  大部分设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校(其中包括一些综合性大学、理工、农医等类高校及就业主要面向地方的财经院校),应该把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为社会各个领域输送适应性强的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在人才特色上应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可塑性大、创新创业能力强等。
  
  高层次经济管理精英人才培养,可以探索本硕连读或本硕博连读的学制。在本科层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学习能力,课程体系上侧重于学习掌握基本经济理论及其应用,以及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在硕士层次着重培养领导型或管理型经济管理人才,要求熟练掌握经济理论,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现实问题,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博士生层次应着重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培养他们的原创性科学研究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国家和经济社会重大实践问题的能力。
  
  2.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推进教学改革
  (1)进一步推动课程的整合和优化,推进课程的精品化、国际化与网络化,构建与国际接轨、与研究生教育接轨的结构性课程体系。通识课程着重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为学生了解历史、理解社会和世界提供多种思维方式和广阔教育;大类课程着重于建立宽厚的学科知识基础,拓宽知识面,奠定学生今后学业发展的基石;专业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及动手能力、创新精神。此外还应预留一定量学分供学生自主选读,以形成跨学科、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2)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为了保证经济、管理专业教育的基本规格和教学质量,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加强多学科的综合性,课程体系设置应逐步与国际接轨。一是如何增强学生的数理分析能力,增加一些如运筹学、系统工程学、管理经济学、优化决策、信息科学、数理科学、管理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二是要思考如何加强人文素养的训练,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如伦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经济地理、经济史以及国内外传统文化比较等方面的课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文化素养。三是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上,处理好宏观(理论分析)与微观(业务操作)的关系。四是探索研教互动、以研促教的机制,特别是在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和研究型大学,通过这种机制不断地把学科和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让本科生受益。
  (3)利用多种手段和机制改造经济学的传统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新形势下要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采用先进的手段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着力构建本科生从事研究型学习的机制,加强对学生在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思辨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等综合性人文素养方面的训练。一些学校近年来推行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本科生科研项目资助、新生研讨课程、学科导论课程等,其经验值得推广。
  (4)加强实践环节。一是要探索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自身特色,如专业实习应解决学生的什么问题,是一般的经济社会调研还是具体业务技能实习训练。二是按照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增强专业课程的实务性,积极探索与实际工作部门联合开发开设应用性、技能性专业课的途径和机制,这类课程原则上都应有“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内容和环节,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缩短学生毕业后与工作岗位的距离。
  
  二、高等财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2004年底,西南财经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接受了教育部的评估,被评为优秀。评估工作结束后,学校的教育事业发展有了一个新的平台,新的起点,也面临着新的挑战。2005-2006年,全校上下继续围绕“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这所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主题开展了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学校提出要大胆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国内高水平大学和同类院校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先进经验,瞄准我校创一流大学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构建高水平、有特色的本科教育。学校明确提出了下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任务。下一步的改革将紧紧抓住人才培养模式转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设置改革、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以及强化实践教学、教学质量监控等几个主要环节,巩固“评建创优”的成果,进一步夯实本科教学的基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