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注重教学环境因素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李 军 陈士俊




  摘要:课堂环境虽小,但它却由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氛围、教学空间等多种因素组成,利用这些教学环境因素,可以建立互动启发、平等对话的课堂环境,更好地处理课堂中的协同性,培养学生个性感悟,在有限的时间提高教与学的转化,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课堂环境;环境协同;教学效率
  
  本文结合“环境生态学”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1.正确理解课堂教学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
  课堂教学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影响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然光线因素、教学技术手段因素、教师的自身因素、教材因素、课程因素、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心理因素等,他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各有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但又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能够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生态因子所发生的作用虽然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主要作用和次要作用,但他们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经过一定的调整,可以组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技术手段之间动态平衡关系,这种动态的平衡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从而影响到学生学习效率,教师的讲课效果。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密不可分,教师讲课的技巧影响学生的听课兴趣,而学生对专业的爱好以及听课态度,又反过来影响教师的讲课心情,从而影响到讲课效果。再如,“环境生态学”需要更多地借用多媒体授课,一旦教室无电,教师就无法将做成的动态的、有色彩识别的图表进行展示,从而影响教师对涉及复杂关系的教学知识点内容的讲授,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影响到学生听课和教师讲课的效果。这是因为学生和教师对教学过程中某一因素的影响,会因其他因素的改变而改变,所以环境因素对课堂主体一一学生和教师的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
  
  2.建立互动启发平等对话课堂环境学生是由见识各异、思想不一、悟性差异的个体组成的,所以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发挥他的灵性,尊重有个性的学生,遇到观点不一致的时候,应该平等对话。平等对话课堂环境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课堂环境是由教师、学生和周围的其他因素共同组成的平衡系统,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环境中的个体,每个个体又都能对群体中的其他个体产生干扰和影响。[1]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灌输、征服与被灌输、征服的关系,而是信任平等和探讨交流信息互动的关系。在讲授“环境生态学”课程时,经常要求学生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和网络技术等寻找认识问题的方法,或让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扉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以及对问题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的观点暂不定论,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正确引导,用宽容、理解、欣赏的目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此时,教师与学生作为课堂系统中的主体因素,处于自由开放的心态,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在课堂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实际的努力与追求,构建一种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如我在讲到生态平衡一节时,给学生播放有关自然风景区的部分画面,然后让学生探讨钙化岩的形成与其它因素的联系,学生在一种开放的心态下积极探讨,有的从地质的变动,有的利用仅有的化学知识来解释,构建一种自然和谐的探讨氛围。
  
  3.处理好课堂中的协同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是关键,节奏安排是保证,教学方法是前提。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做到轻重有别、急缓有序、点面结合、详略得当,对重点、难点着力讲述,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通过阅读领会的部分,一带而过。安排好课堂教学的节奏是获取教学效果的保证,其问,既要讲究学习的效率,更要注重学生身心的健康。如果节奏太快,学生来不及领会课堂内容,易导致学生厌学、逃课等后果。做到张弛有度、快慢有节,让学生在抽象与具体、枯燥与丰富中理解教学内容,使课堂在思考、讨论、交流中充实、活跃起来,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身心。笔者在教学方法上,根据教材提出的基本要求,灵活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之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原则。在遵循常规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充分借助表情和态度等肢体语言,以及教具、模型、图片、声像、影片等因子,向学生传达立体信息,引起学生行为反应,使学生产生趋近行为、凝视行为、探索行为、静听行为等,这种多角度的刺激反应使学生产生感知行为,从而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调动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积极探索,主动配合“环境生态学”课堂的讲授内容和节奏安排。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敏于感悟、勇于猜测、善于表达的行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创造平等对话课堂,培养学生个性感悟
  平等对话课堂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立存在的信念和意识,平等对话课堂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平等对话课堂上,师生间充满了平等与理解,课堂变得轻松愉快,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能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平等与理解,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与信赖,教师才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学生暂时的分数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关注学生是否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能将知识灵活运用,关注学生是否能将知识在以后的生涯中有所提升。在讲授“环境生态学”课程时,插播“人与自然”中的片断,然后组织学生与教师讨论对话,让学生在讨论中感悟。
  
  5.师生共建动态的课堂生态环境
  良性互动课堂不是只有教师才能够实现的,它需要学生的参与、合作,需要师生的协同与努力。建设良性互动课堂观主要需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强化良性互动循环意识。“环境生态学”课程理论知识都是笼统地概括,而课外知识非常丰富的。当课堂理论知识与课外知识组成一个循环的系统时,课堂理论知识的透彻理解,才能指导课外实践;学生在丰富有趣的课外实践中,常会遇到不可理解的问题,这将激发学生运用课堂理论知识来探索其中的奥妙,这样就可形成一种良性的“正”螺旋循环。在如何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理解增强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上,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以实施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过程、实践活动的渗透和综合性的开放教学,实现动态的循环。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主体,只要增强了课堂良性互动的观念,强化了效率意识,就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第二,规划好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生态学中的规划是麦克哈格(McHarg)于1969年在他的名著《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一书中指出的,他认为“生态规划是在通盘考虑了全部或多数,并在无任何有害或多数无害条件下,对土地的某种可能用途进行规划和设计,确定其最适宜的利用”。[3]课堂规划应包括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节奏、气氛调节、教学效果等,他们的有机结合,使课堂效率达到最大化。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投入全部的身心去进行研究,以达到清楚的理解。而激发学生的重要前提是课堂教学内容与其他因素的有机结合,形成课堂教学的梯度,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环境中吸纳知识。
  
  6.促进教和学的相互适应,提高教和学的转化
  教师的教学效率意识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只要教师教学得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获得各种认知本领,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创造出业绩。在“环境生态学”的教学中,对各年级的学生布置与他们有切身关系的作业,如对二年级的学生,要求他们用“环境生态学”的有关知识,规划大学生涯;对三年级的学生,让他们利用生态学的知识,分析考研及有关读书无用论等现象;对四年级的学生,要求他们运用生态学的知识指导求职。通过作业发现学生的领悟理解及消化力都很高,大多数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结合实际进行运用,学生实际运用后的体会远远好于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灌输式讲解,可以提高教与学的促进与转化。
  课堂生态观强调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过去长期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学生为本,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环境因素进行教学,并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动态的、立体的、复合的过程,做到教与学的协同,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责任编辑:张冬梅]
  
  李 军,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副教授;陈士俊,天津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