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创新模式下英语教师的主体作用

作者:朱晓苑 费红艳

教师学科知识支撑信息的来源及更新情况;其四,教师提供给学生的相关阅读资料情况和查找区域;其五,社会组织学习提供给学科知识学习的有关帮助;其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相互沟通交流的具体办法。当一个教学大纲具备这六种设计、规划因素的时候,对于学生来说,它便可以成为指导学生学习的有效辅助工具:一方面,它提供给学生一些指导性思想和经验;另一方面,学生借助于教学大纲,可以清楚地知道寻找更多的学科授业教师、查阅更多的学科阅读资料的途径。
  
  三、强调英语教师主体作用,在英语实践 环节上有所突破
  
  英语教师的主体性角色还体现在教师必须担当实践活动的推动者。依据英语语言的教学规律,教师要大力倡导实践活动,要设计、组织实践活动的过程及环节,要以自身的影响作用,鼓励、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实践目标。我们认为,实践活动的内涵意义体现为,它既是一种整体层面上的活动,又是一种具体范围的活动;即是说,实践意味着实效与结果的产生,意味着思想与意识的目标实现,而往往一个整体层面上实践效果的实现,恰恰是由无数具体实践目标实现而构成的。如果要将英语的教学活动视为一种实践活动的话,我们便不可忽视每一个具体的实践行为。因此,英语教师的主体性还体现为必须担当实现每一具体实践行为的导师职责。
  我们认为,在语言的拥有与运用上,应当不分智力高下,人人都应当具有平等交流沟通的权利。让每一学习者都享有平等权利,这是英语教师主体内涵当中的重要意义。由此看来,英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包括教学大纲的设计,不同程度的学生实践目标的完成上面,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我们在实践当中,探索、总结出英语实践教学个体与整体互动、结合的有效方法,表现为:第一,立体层次问题追问法;第二,听说读写统一实践法;第三,反向强调大课堂学习法。
  
  1、立体层次问题追问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设计了问题式教学方法,以问题为知识学习的切入点,调动学生的课堂思考意识。我们的问题教学模式力求做到立体化,形成由低到高,由高到低,高低参差交错的问题多样化模式。这个教学模式具有学习实践环节。第一是“学习知识,掌握规律”环节,第二是“运用规律,举一反三”环节。在第一个环节中,学生依照教师的教学规律来学习知识,展开思维活动,思考问题,有针对性回答问题。一旦教师的经验性教学在学生的学习中取得成效,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和规律,教学活动便进入第二个环节。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在一个利于积极思考的开放式教学环境中,其学习进入“打破规律,形成新规律”的高级阶段,他们尝试着主动运用语言知识和规律,借助举一反三的学习思维方式自行解决语言问题,经历一个打破规律的选择回答问题的过程,再重新建立语言认识的规律。
  
  2、听说读写统一实践法
  这是一种十分有趣的语言实践性练习法。我们要求学生把听到的记下来,把记下的写出来,把写下来的读出来;不断循环。因为,语言是一种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不是盲目、混乱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其规律就表现在语言的听说读写关系当中。
  对于语言的“听”来说,母语性语言可分为无意识听和有意识听,非母语性语言则可分为学习性听和熟悉性听。对后者来说,如果想要使语言学习变为一个可以运用的功夫和能力,就必须让语言学习进入熟悉性阶段,而熟悉性与反复动手的活动是分不开的。由此,我们强调听与记的关系,要求学生“每听必记”,要求教师“听必反复”,学生必须经历“错记——较为正确记——熟记”的听与记的过程。
  学生通过听说,熟练记下来的仅仅是句子和词语,不是一篇逻辑严密的文章。对于学生的语言学习来说,如果达不到缜密的知识表达的高度,便意味着无法形成熟练而快速地对语言及内容的掌握。由此,我们强调记与写的关系,要求学生“每记必写”,要求教师“写必修改”,学生必须经历“记载信息——根据信息书写具有逻辑思维表达的文章——通过不断修改语言思维与写作的规律”之过程。
  写作必定要作用于学生的语言逻辑和表达方式,通过写作产生出来的“读”、“说”或“语言表达”是正确的、严谨的、具有较为丰富的语言表达色彩的,体现语言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的结合性。语言的学习如果不能上升到这样的阶段,便不会真正形成语言的丰富化,不认识和开掘语言背后的文化意义,无法将语言与文化统一起来。因此,我们强调写与读的关系,要求学生“每写必读”,要求教师“读必为表达”,学生必须经历“读自己的文章——认识自己的文章——表达自己的文章内容与思想”的过程。
  
  3、反向强调大课堂学习法
  英语语言学习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应当体现为学校课堂与学校环境的结合,体现为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结合,借助于课堂、校园、社会这个由点到面的语言平台,将语言认知转变为一个“习得”性、“语言习俗”把握的接受过程。由此,才可能因循语言规律而真正实现语言的成功实践。我们将语言规律认识与语言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提出“反向强调大课堂学习法”的实践教学思想,在提倡语言教学小单位化形成一种社会趋向的时候,进行逆向思考与实践探索。我们并不片面否定学校教学的大课堂性,也没有全盘否定传统的大课堂教学方法,而是借助于对语言规律的认识与发掘,进一步将语言教学的大课堂与大环境和大社会联系起来,搭建语言教学与实践的大平台。借此平台,我们强调语言学习的系列活动和整体活动,要求学生读单词,做练习,讲故事,听广播,看影视,做集体朗诵,做游戏挑战,做即兴表演——将语言课堂和语言校园虚拟为开放的语言大环境,学生为演员,教师为导演;同时,由于兴趣还会将这种美好的空间感觉延伸到课堂之外——英语角、英语班会、网络平台等。使得学生形成一种习得性的语言认知习惯,感觉自己随时处于一个自由的语言空间:自由说,自由想,自由写,自由表达,感受到语言学习的兴趣。
  
  [责任编辑:陈立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