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地球系统科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王 颖 赵连泽 吴小根 蒋全荣 邵 进 陈云棠

概论”和“现代天气学原理”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编写出版了各类教材30余部,其中出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及规划教材6部、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及规划教材7部,“地球科学”被列入国家精品教材建设计划;围绕地球科学人才培养以及相关课程和教材建设内容,撰写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多篇。
  (2)培养优秀学生情况。自2001年以来招收地球系统科学(大地学)基地班学生6届356名,实施“三三一”地球系统科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部分同学确立了稳定的专业思想,愿意为祖国地球科学事业贡献力量,至今已有2届120位本科毕业生,他们的研究生录取比例在70%以上,为国内多所知名研究机构和高校输送了高质量的研究生生源,此外还有多名学生赴美国、加拿大、瑞典等国深造。
  南京大学地学院按照新模式培养的大地学基地班学生普遍具有宽厚的理科和大地学基础、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知识结构、较强的实践和科研能力、良好的深造和发展潜力的群体特征。
  
  2、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的计划
  (1)完善通识教育平台建设。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拓宽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南京大学将积极探索由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为探索适合南京大学学科特点的通识教育模式和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并积累研究型教学的实践经验,南京大学已于2006年3月正式组建匡亚明学院。目前,匡亚明学院设置数理、化生、地学、人文和社会5大模块13个一级专业分流方向。南京大学地学院大地学基地班被纳入匡亚明学院,实施“2+2”培养与分流模式:大地学基地班的教学计划和学籍在大一、大二两年由匡亚明学院统一管理和组织,第一学年末学生可以跨模块或专业流通,人数控制在各个基地班的20%-30%从第五学期开始,各个专业基地的学生分流到其所在院系,并按各自院系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和进行学籍管理。
  (2)将教学改革纳入“985工程”二期重点项目规划。2005年12月,南京大学地学院申报的“地球系统科学野外基础实习基地建设与创新研究及大地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作为“985工程”二期教学改革重点项目获得正式立项,共获得投入近480万元。该项目旨在通过教学改革实践,促进地质学、地理学、大气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在相应的学科群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以及野外实习教学过程,促进各学科专业教师、实验室、野外实习基地等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办学效益的提高。项目的侧重点在于建立和完善全新的野外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教学内容精选与拓展、野外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创新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实现;在进一步完善野外基础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建设适应地球系统科学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现代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教学和科研水平高、掌握现代科技方法,能满足地学创新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需要的教师队伍。一是要吸引名教授尤其是科研水平高的中青年教授上本科生基础课,在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真正做到科研和教学相融合,加强对名师教学经验与资源的总结、研究和推广,提高南京大学地学院教学研究的水平,努力构建一支“名师加教学创新团队”的优秀教学队伍;二是着力培训青年教师,通过规范管理,加强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培训,尽快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确保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杨裕南]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