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地理”的教学理念与建设

作者:王静爱 苏 筠 贾慧聪




  摘要:本文基于北京师范大学的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地理”探讨在“流域系统”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课程建设。研究表明:课程建设的上游主要体现教师的储备过程,即教师对课程与教材的设计能力;中游主要体现教师讲授与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反馈,提高教师传授知识的能力以及学生的知识储备与分析能力;下游主要体现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使学生获得高于课本、高于教师传授的知识与能力。此外,提出了未来精品课程建设的规划和设想。
  关键词:精品课程;中国地理;课程流域系统;培养创新性人才
  
  一、课程教学理念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理”课程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参与和师生互动,以学生为本,重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因此注重学生的兴趣和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引导学生关注事物发生的起因和过程(why and how),留给学生探究性思考、参与和交流的空间,强调支持与引导。
  
  1、“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理念
  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个教师都承担着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历史责任。我国长期以来,本科生科学研究主要是通过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生产实习等教学环节,及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中国地理”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教师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给予启蒙,以学生能够进行自主、主动及课外学习、研究提供思维空间和操作平台为己任。创新思想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探索,初步建立起了以中国地理课程为载体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主要是依托教师项目和本科生研究课题,吸收并指导本科生研究中国地理问题;通过建立本科生科研实践数据平台,为广大学生提供实践环境和条件,在此基础上指导并资助学生撰写论文,从而实施培养创新性人才培养过程。
  
  2、“流域系统”理念
  借用地理中“流域”的概念,将“中国地理”的教学过程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部分,能量(能力)和物质(知识)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流动和传输。与流域中水的流动方向不同,能力和知识在流动的过程中越来越趋于高处,这是因为能力和知识会随着教师的传授、学生的消化及师生间的互馈有所提高和积累(图1)。上游主要体现了教师的储备过程,即教师对课程与教材的设计能力。中游主要体现了教师讲授与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教师讲解与学生提问之间的反馈,教师传授知识的能力以及学生的知识储备与分析能力等都有所提高。下游主要体现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学生通过学习后的实践研究与创新活动,获得高于课本、高于教师传授的知识与能力。多数课程教学止于上游、中游的教学目标,而“中国地理”的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还关注下游,将教学过程贯穿、延展至实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建设的成效不仅仅体现在教材建设和教师能力的提升,而且还体现在学生能力的提升。

  
  3、“多源信息-多教学环节-师生双向反馈”理念
  “中国地理”课程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多源信息-多教学环节-师生双向反馈”教学模式。“多源信息”是依据“中国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交叉性和实践性四个特征,利用地图、影像、录像、文字、数据、实景等多源信息设计的教学环节。“多教学环节”是指依据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有机结合,利用多种媒体设计教学环节,包括讲课内容、学术报告、讨论辩论、作业、面试、CAI、网络教学以及实习等,
  
  二、“中国地理”课程的上游建设
  
  课程建设的上游是整个流域系统中最初“施动者”,是整个流域的原动力。通过建设一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依靠全体教师的能力编制立体化的教材,并设计操作性强的教学大纲来实现。
  
  1、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具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实施者,拥有一流的学者专家型的教师梯队是形成精品课程的关键。某种程度上说,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师行为,是教师的学术造诣、科研背景、教学技能、人格魅力的综合体现。培育、扩大“精品”教师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授主讲,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覆盖度、创新能力和师德风貌直接决定着课程的质量与水平,因此课程建设也是教学名师队伍建设。名师可以凝聚成一个高素质的人才组合中心、高水平的学科中心、成果卓著的科研中心,可以支撑起一个著名的课程。
  “中国地理”精品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和优势:第一,围绕课程规划、教材编写、课程讲授、课程网络建设等具体任务,优化组合教师团队。分别由院士、教授、副教授、讲师和研究生助教相互衔促进学生感官和多种能力的训练。“师生双向反馈”则是依据师生互动原理,在教师传输教学信息的同时,即时通过各种教学环节接收学生反馈的信息,再反馈于学生。通过不断地双向反馈,在互动中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在有限的课时下,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也为教师发掘学生潜力和进一步的重点培养学生提供条件。接完成各项任务,实现老中青相衔接的主讲队伍,形成纵横交织的稳定的教师队伍。第二,教师队伍结构优化与课程综合性特点相适应,坚持“取长补短”,形成群体优势。教师学缘结构:本校培养的教师占1/3、其他高校引进的教师占1/3、科学院和政府引进的教师占1/3,实现多学缘交叉渗透,优势互补。专业结构上,教师研究方向分别为自然、人文(经济)、GIS等多学科,与课程性质相符,形成综合优势。第三,教师个体能力建设与课程区域性特点相适应,坚持“扬长避短”,形成个体优势,其中有突出贡献的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国家教学名师。
  
  2、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建设
  为落实教育部提出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的要求,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启动“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这是推动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举措。精品课程教材应该是我国同类教材中水平最高、在世界上是先进的教材。立体化的教材不仅要体现“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而且具有系统和互补性的作用。
  “中国地理”精品课程的教材建设以纸介质教材为主,配以电子教材。组织出版了“教科书-电子教案-教学软件-地图”的立体化核心教材:主编有《中国地理教程》(北京高教精品教材)、《中国地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地理电子教案》、《中国自然地理多媒体教学软件》(光盘3张)和《中国地理图集》。“十一五”国家规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