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过去与现在的自然地理学
作者:杨达源
20分,黑龙江牡丹江地区宁安市突降暴雨,沙兰乡长安小学遭洪水袭击,300多名学生有105名遇难,他们是从课桌上滑落到2米深的泥浆中窒息而亡的(多么惨痛啊),同时遇难的只有4位村民。6月11日20时,黑龙江省水文局负责人说,此次洪灾的原因为短时间、局部、突发性强降雨造成的典型的泥石流山洪;在洪灾发生前,沙兰河上游在40分钟内,降雨量达150-200mm,属200年一遇的强降雨,在目前条件下,这种情况造成的山洪尚无法预知。安宁市教育局负责人称它是“天灾”。事实上,后建的沙兰乡长安小学,被安置在泥石流堆积平台上村边的低洼处,最终被汹涌的泥石流包围而导致重灾。从“暴雨-山洪-泥石流-顺古沟谷侵袭后建的小学,到造成惨重损失”,这样的自然成灾过程,虽然不太复杂,但是它关系到“大气与大气降水”、“坡地汇水-洪流”、“大量碎屑物质加入洪流,转化为泥石流”、“泥石流顺古沟谷侵袭后建的小学”等,所以它不是个简单的水文学问题,也不是个简单的气象学问题,而是自然地理学“研究过去”发生的过程、“发现”该地的泥石流堆积体、“预测未来”该地还会遭受泥石流侵袭、在建校选址的时候或者回避或者规划防护工程的问题。
也就是说,自然地理学的职责与使命就在于从实际生活中,不断地“研究过去,(发现问题)观测动态,预测未来”,以促进自然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并不断提高人类生活与生存安全水平。
五、自然地理学的章节体系
过去的自然地理学无法摆脱“多学科拼装”的束缚,所以在章节安排方面一直都很受拘束,有的主张按“圈层”结构来分,有的强调以“系统”或“相互关系”来分。如果把自然地理学内容分解为探索与人类生存发展有直接关系的许多自然事件的过去(发生)及其未来(发展)过程,那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就以叙“事”为主了,其章节安排也就有了“自由度”。
例如介绍三角洲,若按“水文”一条线下去,那就是“水文学-河流水文学-河口水文学”,然后才是三角洲的发育及其结构构造特征等;若按“地貌”一条线下去,那就是“地貌学-河流地貌学-河口地貌学或河口-海岸地貌学”,然后才是三角洲地貌过程。然而,三角洲发育演变原本就不是某一个或某几个因素直接作用的产物,而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在河口地段的泥沙积累过程,具有因时因地而异的特点。以江苏沿海的故黄河三角洲为例,首先它与黄河改道有关,在江苏中部入海;其二与故黄河的输水输沙的变化以及故黄河河道的塑造过程有关(其中包括在故黄河两岸修建堤防的影响);其三与故黄河口的波浪及潮汐作用以及岸外水下地形的演化有关;其四与季风漂流及沿岸流的强弱变化有关;其五还与泥沙滩上的生物种类及其数量变化有关,如此等等。所以,影响三角洲发育的因素很多,而且因时因地而异,而三角洲的发育本是在该地泥沙运动发生变化并出现泥沙累积的动态过程,只有从“气、水、土、生、地”物质与物质运动,及其十分复杂的相互关系来介绍三角洲(地貌)过程,才有可能把这个问题解说得比较清楚。所以,三角洲应该是“地貌”体系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章节。
六、自然地理学教与学的技巧
自然地理学的教与学可以用“实际问题”来吸引,用“科学探讨”来深化,用“预测动态”来激发兴趣。对自然地理学有了兴趣,就有了参与深化研讨的动力,也就有了“发现问题”并“有所创新”的机会。例如介绍湖泊的成因与水环境演化,我们首先摆出来的问题是过去几十年里,太湖的水污染越来越严重,且投入几十亿元治理依然达不到预期效果,为什么?今后还该怎么办?提出了问题,再逐步推进:太湖盆地本是流水侵蚀形成的浅洼地,至今湖底依然很少属湖相沉积的淤泥;长江河口海平面上升,以及沿岸砂堤的发育,导致侵蚀浅洼地被堰塞而蓄水成湖;太湖本具有长江沿岸自然堤后湖的水文特点;古人在太湖地区的农业开发,最早是围田,后来是河网化工程以利于蓄水灌溉与泄洪排涝;后来在太湖越来越远离滨海而湖区洪水位升高情况下,当地人不得不修建堤防来防御太湖洪水的侵袭;苏锡常地区过量抽取地下水诱发地面沉积,又迫使加固加高湖堤,导致太湖的水量平衡方程式中,地表水的输入与输出均减少而湖面蒸发增多,湖水的自净能力不断下降;于是,在污染物输入增多情况下,大量污染物在湖区积累,直至在大大减少污染物输入情况下,湖区依然处严重污染状态。由此,我们一一介绍了湖盆洼地的成因、洼地蓄水成湖、自然堤后湖的水文特点、湖沼湿地的水量平衡方程式与水循环等一系列基本概念,以及湖区水环境变化与湖泊水污染治理问题,听众就有可能思考其他湖泊的成因及水污染治理等有关问题。
我们认为自然地理学源于人们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对有关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有越来越深刻的认识,进而探讨减轻自然事件对人类社会造成损害的办法,在更高水平上保障人类的生活与生存安全。自然地理学有很高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我们建议将自然地理学列为地球科学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
[责任编辑:杨裕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