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加强教学基地建设培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作者:薛素铎 张红光 安 琳 赵一夫 兰劲华 朱 红




  摘要:北京工业大学以教学基地为平台,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学生的受益情况作为评价实践教学过程的重要指标。本文介绍了北京工业大学在实践教学改革、培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方面的一些经验、理念和特色。
  关键词:教学基地;实践教学;示范中心
  
  北京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工、经、管、文、法、艺术相结合的多科性北京市属重点大学,是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百所高校之一。2003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我校“知行结合、重在创新的实践教学”的办学特色得到了充分肯定。
  我校在“九五”和“十五”期间,重视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内容的教学基地建设,并以此为契机,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实践教学发展,作为其标志性成果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2005年,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6年,工程力学实验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而且工程力学实验中心还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教学基地的建设思路及建设情况
  “九五”期间,我校集中投资建设了面向本科生实践教学的10个教学基地、1个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际投资近6000万元。“九五”教学基地的建设基本上满足了办学规模扩大后基础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有力地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能力与办学水平。
  “十五”期间,我校以培养“基础厚、口径宽、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宗旨,坚持“立足北京、服务北京”的办学定位和“知行结合、重在创新的实践教学”的办学特色,认真贯彻“实践教学一条线”的教改思路与模式,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条件。所谓“实践教学一条线”,即把各实践教学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以构建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培养目标体系。
  我校在“十五”期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近1亿元)进行教学基地建设,共计45个项目,建设内容涵盖公共基础实践教学平台、专业基础实践教学平台、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实习基地、公共教学平台(教室环境与设备、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平台、外语教学平台、体育教学平台)等方面。
  我校教学基地建设项目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采取“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管理措施,从立项规划到中期检查和末期验收,都制定了科学、严格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坚持以学生为本、强化质量意识,将学生的收益情况作为衡量教学基地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十五”末期,2005年至2006年初,对校内教学基地进行了严格的考核和验收,从中发现先进、树立典型、总结经验、导引方向,结合国家和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工作,积极组织其中优秀的实验教学中心进行申报工作。
  
  2、教学基地建设为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十五”期间,以教学基地建设为基础,我校在“实践教学一条线”的教改思想的指导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全面推进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学校越来越多的实验课程及实验项目具有工程背景。例如:工程力学实验中心,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提供来自于实际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学生直接参与并主要完成了机车车轮的残余应力系统测试,为制定相关国家标准提供了实验依据。各学院日益重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实验项目,如数理学院的“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实验”、环能学院的“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实验”等。
  学校积极推广实验单独设课,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据统计,2005年我校含有实验的课程数为162门,其中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数为83门,占总数的51.23%,含有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课程数为153门,占总数的94.45%。
  专业课程设计很多来自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科技竞赛中的实际题目。例如:电控学院在总结电子设计竞赛成功参赛经验及电子信息类本科生教学经验后,开出了“电子工程设计训练”的课程设计,学生必须完成从方案制定、电路设计、元件筛选、焊接组装、程序设计、系统调试到设计报告撰写、答辩等全部设计过程。
  毕业设计选题大多结合生产、科研中的热点问题,80%左右是真实课题,许多毕业设计成果最终都应用到实际工程中。例如,建规学院建筑学专业的毕业设计“北京延庆县千家店中心广场设计”,所作方案一举中标并且完成了全套施工图;数理学院的本科生毕业设计成果“无线鼠标试验”已经转化为实验项目。
  “十五”期间我校实验室开放重点向内涵方向发展,依靠实验教学内容将学生“吸引”进实验室。一是各实验室尽量提供多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由学生自由选择;二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研究和自我发展,自己带着问题进入实验室。例如: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了电工电子自主创新实验平台,面向学生开放,为学生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课外科技活动提供了优良的条件。物理实验中心开发了“物理实验教学网络管理系统”,通过网上预约方式,学生可自主地选择实验内容和实验时间;同时还开设了仿真实验项目并且挂到校园网上,学生可以利用仿真实验进行预习。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在完成校内实验教学任务的同时,承担了北京地区其他高校47个班次1389人的实验课程,为我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3、利用教学基地构建实践平台,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并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十五”期间,我校除了在教学计划内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外,还积极利用科技竞赛、兴趣小组等课外科技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特长。
  我校本科生参与科技竞赛活动的多方位、立体性网络已经建立。我校参加或举办的科技竞赛不仅有国际级和国家级的精英式竞赛,也有面向广大学生、使尽量多的同学体验竞赛魅力的各类校级赛事,如北京工业大学电子设计竞赛和“智慧三人行”数学建模竞赛。“十五”期间,我校共有295队获省部级以上的奖项,获奖近600人次,其中:国际奖10项,全国一等奖30项,二等奖53项,三等奖67项。
  我校重视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使校内实习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形成优势互补,充分保证了实习教学质量。例如:机械工程训练中心建成了网络环境下的先进制造技术与传统加工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型实践教学平台,学生可通过校园网自主选择上课(机)时间和内容、自主学习电子教案、随时上传作业或加工程序、随时查询各子课程成绩,教师可对实习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中心建立了创新制作室,学生可以根据指导教师或科技竞赛的要求或自己的想法,在此独立地制作创新作品。
  学校大力支持与倡导试行本科生“导师制”,把本科教育从批量化培养转变为个性化、创新型教育。例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