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厦门大学经济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李文溥




  摘要:现行的经济学研究生教育严重落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厦门大学经济学院2004年起,进行了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在入学考试、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硕士博士连读生选拔、考试及论文评审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初见成效,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本文介绍了厦门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实践以及今后进一步改革的构想。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
  
  一、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全国高校经济院系中,近年来深感在发展中存在着潜在危机。出现潜在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根本原因,是在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大变革中,体制创新不足,整个教学体系尤其是研究生教学体系已经严重地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为:
  
  1、研究生培养模式陈旧。研究生培养基本上仍沿袭20世纪80年代初的培养模式,即导师个人负责制,不存在实质意义上的导师组制。
  
  2、课程体系的更新比较缓慢,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部分内容严重老化,学生难以系统地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及实证研究的基本方法。
  
  3、入学考试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入学新生质量无保障。
  
  4、考试及答辩制度松弛。
  总之,研究生的培养缺乏必要的质量检验,显然,这在制度设计上,是不合理的,在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增长、导师队伍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更是难以为继的。
  在这样的培养制度下,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
  
  1、部分研究生不以研究为业,硕士研究生成为部分冷门专业或一般院校本科生改换门庭,提高就业能力的中转站,生源质量下降。部分硕士生在学期间草率应付课程学习及论文写作,学术水准、研究能力下降,难以承担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工作,硕士学位论文总体质量下降;
  
  2、在职博士生培养质量难以保证。在职博士生中,来自政界、商界的考生增加,由于工作繁忙,致使他们不能保证必要的学习时间和正常的学习秩序,这对于建立大学正常教学秩序、学术人才培养机制、师德师风建设都可能造成不良的影响。
  
  3、博士生缺乏严格的学术训练,难以从事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由于课程体系不合理,专业理论基础很不扎实,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训练,影响了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4、考试及答辩缺乏正常的淘汰机制。在硕士论文阶段,硕士生往往将求职以及相关的实习放在首位,导师迫于压力,往往不敢严格要求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做论文,一再降低论文标准;在论文答辩中,评审专家及答辩委员本着对学术、对学生、对学位制度负责的态度,对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或质疑,往往受到误解。 显然,这种情况并非普遍,但却不容忽视。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既有制度安排不合理的问题,也有培养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作为高标准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相差深远。
  
  二、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步骤
  
  我们从2004年上半年起,对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培养做了以下几项主要改革:
  
  1、从2005级起,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中,实行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的全院统一考试,博士研究生部分专业课程的全院统一考试制度。为保障考试的公证性和保密性,制定了相应的试卷及改卷规则。
  
  2、进行了硕士、博士两级经济学基础理论平台的课程建设。从2004级起,为全院硕士生开设了高级宏观经济学(1)、高级微观经济学(1)、高级计量经济学(1)和数理经济学。并把上述3门列为经济学硕士生的学位课程。为保证博士生的教学质量,特别规定了博士生必须通过为硕士生开设的上述3门经济学课程,不通过者,不得申请博士学位。在此基础上,为全院博士生统开了高级宏观经济学(2)、高级微观经济学(2)、高级计量经济学(2)和经济博弈论,并把前3门作为学位课程。我们对两级平台课程均实行了严格的教学管N-硕士生课程采用了国外大学经济学硕士级别的优秀教材,博士生课程专门请了海外大学学术造诣高,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授承担。在硕士统开课程教学上,实行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试卷、统一密封流水改卷。在考场管理上,采取了严格的考场管理制度,如经济学院领导亲临考场巡视或主持考试。
  
  3、制定了新的硕士、博士连读生选拔制度。2005年规定,凡是取得高级宏观经济学(1)、高级微观经济学(1)、高级计量经济学(1),课程平均成绩为全院学生成绩20%之前的才可报名参加硕士、博士连读的选拔。报名之后,第二年必须修完统开的博士级别的经济学理论课程,并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做出一个研究计划,提交专家委员会进行匿名评审和公开答辩,比例淘汰后,才能入选硕士、博士连读生。2005年9月,我们在2004级硕士生中确定了20%参加选拔,最后经过3轮淘汰,有17名入选,他们于2006年秋季正式成为博士生,修业4年。
  
  4、制定了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匿名评审制度。自2005年起,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的所有博士学位论文由学院统一组织双盲评审。2006年,在研究生院的支持下,启动了全国专家库,并编制了随机抽选评审专家程序。
  
  5、加强了研究生学术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学院及系所组织了大量的学术讲座及学术会议,广泛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前来讲学,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与此同时,研究生也积极组织了各种学术活动。
  
  6、启动了研究生教材建设计划。在两年统开课程实践基础上,组织研究生统开课程教材的编撰工作,2006年6月,第一批4本教材已经开始编写。
  当然,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所进行的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主要是强化学生的基本学术训练,为提高其创新能力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但是,它在实行过程中,也不断遇到重重阻力。
  
  1、部分博士生导师对于执行入学(部分)课程统考制度产生了不同看法。
  
  2、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目前每届硕士生人数达400人以上,需要补修硕士统开课程的博士生约80-90人,其他院系要求选修的研究生达500人以上,每门课即使按80-100人大班上课,也需要6位教师。目前,能够承担硕士统开课程的教师却严重不足。
  
  3、由于课程难度提高,部分学生思想准备不足,学习遇到困难,课程考试不及格,抵触情绪比较严重。一时间怨言甚多。
  
  4、2006年实行博士论文全国专家库双盲评审,到目前为止,已有8篇学位论文被校外专家判定不合格,约占送审论文的10%。
  2005年夏,针对在改革中出现的不同声音,院务委员会委托院研究生会就课程改革在研究生中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证明,大部分研究生是认同我们所进行的课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