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沟通从心开始

作者:王 昊




  由于工作的关系,经常跟中国的最高审计机关——审计署接触。不久前在审计署科研所发布的2007年重点研究的课题要目中发现了这么一个题目“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建立良好关系研究”。当时也没有怎么特别的注意,而今天我在外文数据库进行惯常的科研数据搜索时,却意外地发现关于审计者和被审单位及人员之间关系的研究在国外的审计研究中竟然是一个不小的热点问题。
  在检索国外的研究当中,我发现解决良好关系的重要办法是“Communiction”——沟通。按照审计准则:审计人员必须在审计的过程中与股东、公司管理层和公司内部审计委员会等各个层面充分进行沟通,在最后形成审计报告之前要听取各方的意见。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审计似乎“沉浸”在沟通之中。
  “沟通从心开始”,这本是一句我手机上的问候语,每天打开就出现在屏幕上也司空见惯了。可当我再次看到伴随着熟悉手机铃声的问候时,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究竟对他理解了多少呢?
  很多名人曾经给过沟通的定义,拿破仑就曾经说过:“沟通是一门生存的技巧,学会它,掌握它,运用它”。而更多的理解是从非常实用的角度进行了诠释,比如:“一万个成功者的案例发现,智慧,专门技术,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15%,其余85%则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与良好的人际沟通效率”;“营造一张和谐舒畅的人际关系网,是你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沟通是成功人生的通行证,即或是上帝,也有求于关系的时候”。
  几乎所有的人都有同样的感觉,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经济的发展,人与人的隔阂反而加剧了,沟通成为一种需要刻意追求的技巧了。然而上述的实用主义名言似乎从来都没能帮助我们真正解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问题,以至于近年来当审计以一种“风暴”的形式出现在媒体和报端之时,却体现了大众文化对它的误解和误判。然而,一句看似简单的广告词却给了我无限的遐想。
  “用心灵去沟通”,才会有古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才会有当今大师“气质上互相倾慕,心灵上互相沟通,世界观上互相合拍,事业上目标一致”的追求。西方伟大的哲学家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说道:“我心中无比敬畏的是我头顶上的灿烂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有两种事物,我们愈是沉思,愈感到它们的崇高与神圣,愈是增加虔敬与信仰,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头顶上的灿烂星空,示我们以宇宙的无垠,让我们体会自身的渺小,感悟现象界的短暂,同时也给予了我们探索神秘宇宙的动力和激情。”
  然而哲人的智慧经典却无法抵御来自文艺复兴之后的几次生产力的大爆发,对自然的役使却因为培根的一句“知识就是力量”而更加实用化了。把“力量”纯粹的理解为“知识”而忽视了理性地思辨,使得人性越来越表露出动物性,于是以法西斯主义为典型代表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在21世纪30年代发展到极致。反映在我们的教育上,就是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所谓知识地填鸭而较少人性地教化,对学科的解释更多的是所谓实用的工具而较少对其始源的人文理解。
  据史料考证,中国的审计始与西周,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审计的职能经常由朝廷的言官——监察御史兼任,从产生之日起它就是统治者的控制工具。而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审计实际上是西方概念的审计,它真正来到中国不足百年,几乎伴随着上世纪初的“德先生”和“赛小姐”一起来到了中国,现代审计教育更是到了21世纪80年代才系统地在中国大陆开始。如同所有的“舶来品”,现代的审计制度深深的烙上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印记,虽然经历了近30年的中国道路,然而作为纳税人的“看门狗”,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思想,却愈来愈深入人心。审计所追求的是对公共财政运行的“话语权”,这明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司法、监察等领域,这也正是中央电视台CCTV2004年度经济人物、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先生一再倡导和追求的境界,也是西方审计学教育理论的精髓。
  审计的“话语权”就是在民主体制下所有者与使用者的“沟通”,是建立在“公开”的制度下对“公平”的追求以达到最后的“公正”的境界。无论是审计的理论还是审计的实践,“沟通”一直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它要求审计者在审计的重要环节上,要保持与被审计者的“交流”。这恰恰是我们的只高度关注技术先进性的“现代”审计教育的缺憾所在。
  然而,从沟通的原理上讲,没有双方共同的心理规则是没有基础的也是没法沟通的,那么以审计的角度,这个基础是什么呢?从狭义上说是审计的准则,而从广义上说就是每个人心中所遵从的社会公共道德以及审计人所必须拥有的审计道德。
  “用心灵去沟通”,就是用共同的道德去交流,简而化之就是用你的真诚去沟通,而真诚就是普天下所共同理解和尊崇的道德的底线。手机公司用心灵进行沟通主要目的是为了赚更多的钱,审计者与被审计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则是为了做好纳税人的“看门狗”,而你与审计教育的学生的沟通则是为了让他们成为既掌握头顶灿烂审计知识,心中又拥有崇高道德准则的人。
  丘吉尔的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所带给我们的是纯粹的西方物质主义思想,而套用这句话用以彰显古老东方价值观:“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道德”。
  然而对道德的理解自古以来却是不尽相同的。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的老子在他的论著《道德经》的第三十八章中写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真正的有德之士是不会整天把“德”挂在嘴边,以之驯导约束别人。顺乎自然,顺乎本性,自然有德。而一些貌似“有德”的“下德”之人,总想着要去维护道德,结果道德在他这里却越来越偏离了本质,忘记了道德的自然本性,反而失去了道德。老子接着还强调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意思是说,当社会用礼教约束而提倡仁义时,那忠信几乎就荡然无存了,礼成为社会道德出现混乱的祸首。中国的儒学虽起于春秋战国的孔子却始兴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孔孟之道最盛时莫过于宋、明。历史的知识告诉我们“仁义道德”在这个时代反而成为约束时代发展的桎梏。
  老子提出以上观点时,儒学还刚刚兴起,他的超人的预见性也给了我们极大的警示:审计的教育既不能唯技术也不能唯教义,而只能是天道和人性的统一。审计的发展,从账套式审计、制度合法合规性审计、风险导向式审计以及目前最新的数据式导向审计,无一不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追求着信息的真实性以及财产的所有者和使用者的信息畅通。审计的教育就是要求顺应天道、合乎人性,就是要求审计人能够以国家的法律和社会的道义为信条,做一个正直、善良、有能力、有技术同时有掌握一定技巧的人。而来自心灵的沟通技巧是我们从事审计高等教育的大学老师们需要认真研究并努力实践的。
  无独有偶,在我即将结束这篇文章的时候,审计署科研所的审计研究简报发表了王鸿的一篇“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良好关系论纲”的文章,文章全面阐述了审计中的“关系学”原理,探讨了独特的审计沟通方式,认为:审计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审计与被审单位的共同发展的关系;审计的根本目的是促进被审计单位的发展:审计的沟通要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式并且要有制度上的保障。我们由此可以深刻的认识到审计的道德理念也随着审计的理念的发展而发展了;反过来,审计的道德理念的进步也促进了审计理念的进步。
  “沟通从心开始”。审计的道德教育开始于学生们已经掌握一定审计理论知识的大学阶段,也是为学生们未来的审计人生的各个重要阶段,是我们作为审计教育者真正需要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和理念,是未来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正可用的“工具”。
  
  责任编辑 杨裕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