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高校政治学学科本科教学状况浅析
作者:周亚权
师原来是从事哲学、法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的教学研究,后来开始转到政治学专业上来,缺乏良好的专业知识培养,也多少影响到他们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师资问题无疑是当前政治学本科教学的最突出问题,势必会影响到本科学生教学的质量和整个学科的长远发展。
其次,课程设置有不尽合理之处。从各高校政治学科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来看,大都比较注重理论教育,持操作性和实证性倾向的政治研究仍显不足,普遍缺少系统的方法论类课程、缺少名著导读类的课程,而这些课程对于引领学生走入专业大门,培养其学术兴趣和加强学术规范训练非常重要。另外,还存在着公共课程比重过大而专业课程没有得到突出,课程多而不精、有些课程内容大同小异或者知识老化过时、教材选用不当的问题。少数高校由于师资不足,存在“因人设课”,或者勉强开课的情况。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到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没有形成自己特定的专业竞争优势,从而给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带来诸多不便。
再次,教学模式过于单调。本科阶段的教学主要地还是灌输式的集中讲授,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的自主思考得不到很好的激发。当然,这与师资的不足有直接关系,但同时也反映出教学理念创新不够,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课外学习缺乏来自教师的必要指导,其思维方式和科研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学术研究上,对于基础理论的研究进展缓慢,部分学者热衷于基本政治价值而忽略了现实政治问题;对政治实践的调查和研究有待深入,在具体研究论题方面存在着忽冷忽热的现象;在方法论的发展上仍显不足,表现为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具体理论分析工具的结合上尚有欠缺,同时缺少原创性理论。
四、几点建议
鉴于上述情况,许多高校对加强和改善政治学本科教学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有的认为应当整合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充实加强师资队伍:有的认为政治学本科的教学应当从单纯知识教育转向素质、知识和能力的系统教育:有的认为教学模式应当从单向的、被动接受型教育转向师生互动式、创新发展式教学;还有的强调人才培养应当从专业型人才教育转向复合型人才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具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师资薄弱的情况,一方面,要通过进修、交流、学习等途径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建设。如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鼓励青年教师报考攻读在职博士学位;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做访问学者;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考评,建立科学合理、有约束力的考评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以科研活动的方式带动教学人才的培养,通过申报和实施科研项目,优化组合攻关小组,在合作竞争中培养和遴选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关注国际政治学领域的人才发展动向,积极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机制,营造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环境,在留住人才的同时,加强引进人才力度,充实教学、科研力量。
其次,完善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各高校要结合本院系专业特色、师资力量及培养目标对课程设置进行全面细致的规划,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尽量使本科生内部课程之间以及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之间能具有良好的衔接;在理论知识课程体系中适当安排有关研究方法类的课程和具有学科交叉性质的课程,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教师应当提倡和鼓励学生结合课程专题进行讨论,介绍新信息,激活新思维,交流新观点,活跃课堂气氛。如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目标,根据课程实际安排小型的课题研究,通过查阅资料、研讨问题、参与课题研究,在课堂内外形成浓厚的探索创新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也可以在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规划部署,组织实施有计划、成规模的社会调查研究,或者邀请相关方面的人员结合课程内容举办专题讲座,启发学生联系社会实际,深化课堂教学内容。通过这些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要兼顾本科学生存在的读研深造和就业两大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相关课程设置上应有所侧重。一方面,加强专业基础理论、适当拓宽相关专业学科的理论教学,注意比较分析方法的训练和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另一方面,强化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教学,适当联系有关领域的人才需求和业务实际,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注意贴近社会现实生活,缩短学生与职业领域和工作岗位的距离,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自信心。
责任编辑 陈立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