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衔接性视野下的大学语文教育浅探

作者:乔光辉

升学生的相应技能。“在很多学生眼里,大学语文只是‘高四语文’,看不到实效,自然不想上。”如果停留在中学阶段,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就失去了意义。由于专业要求不一,使得大学语文工具性的“量化”难以统一,但随着经验的积累,建立一个与大学英语四、六级要求类似的标准,在大学语文领域是不难的。同样,大学语文对于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也是可以在中学阶段的基础上作出的“量化”。
  因此,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母语教育的终结。从语言到文学,大学语文的教学大纲必须对学生作出明确的要求,在中学的基础上做一个合理的提升。将三阶段语文教学割裂,难以适应母语教学的需要。只有系统研究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的衔接,包括教材、教学、经典选段、工具性与人文性等,尝试构建大、中、小语文教育的一条龙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作为高等教育基础课程的大学语文研究的对象、学科范围等,尝试大学语文作为独立学科建设方有可能。
  总之,由于新课标的实行,中学语文、小学语文也都不约而同地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课不仅仅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也成了一项重要内容。尽管大学阶段的语文教育目前难以统一要求,但学界对大学语文的认识已经渐趋明朗,一个适用于大学阶段的语文新课标已经呼之欲出。
  
  三
  
  衔接性视野下的大学语文研讨强调的是“大语文思维”。一方面,从大、中、小学语文教学链条中寻求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寻求大学语文教育的自身特点:另一方面,在与人文素质课程的比较中,探索大学语文的自身特点。在此基础上,尝试建设大学语文独特的学科范围与研究对象。“大语文思维”打破了大学与中学、小学语文教学的隔绝状态,在全面推进语文教育改革的同时,通过多学科的通力合作,以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为中心,探讨大学语文的学科建设成为可能。从方法论上意义上,“大语文思维”的衔接性研究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明确语文教育与大中小三阶段的任务与使命。在探讨语文课程在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的基础上,分阶段地研究小学语文、中学语文、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不同作用,以及语文基础性技能由低渐高的具体要求,明确大、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的各自特点与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研讨大学语文与其他大学人文选修课的差异,大学语文与大一国文、大学文学等课程的关系,尝试对大学语文进行学科定位。
  
  其次,从教学任务、教学手段、教学对象、教材内容等方面深入探讨大、中、小三个阶段语文教育的差异与承接。由大量的大、中、小学语文教育衔接的个案研究,寻觅出大、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各自规律,明确大、中、小语文教育的不同任务与使命。叶圣陶先生说过:“当时想法,口头为语,笔下为文,合成一词,就称‘语文’。自此推想,似以语言文章为较切……文谓文学,又不能包括文学之外之文章。”语文教育不外乎语言与文学两个方面,但是,学生在大、中、小三个阶段对于语言文学基本原理的接受是有区别的,小、中、大三个阶段呈现出渐进性趋势。教学手段也必须适应三个阶段的年龄特征。教材选段不能单调重复,而应由浅入深。对于难以体现延续性的选段,则应完全避免重复,如中学语文出现了《宝玉挨打》,大学语文的讲授既然难以跳出中学的框架,则大学语文教材不应再选《宝玉挨打》。雷同的选文使得大学语文模糊了知识的层递性与衔接性,如果教师讲解水平有限,则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与运用母语的能力。这样的授课也极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再次,教材选段的整体研究。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同一部中国文学经典名著在小、中、大学三阶段语文课本中的选段不尽相同,同一个著名诗人的诗作可以出现在三个阶段的语文教材中,而名著与经典作品作为文化的载体,它要给三个阶段的学生传达的内容是不同的。这要求语文界作整体研究。如小说名著《水浒传》,小学课本选入《林冲棒打洪教头》、《武松打虎》(白话),中学则选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文言)等,《大学语文》(王步高本)则节选了《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等。对于同一部名著在大学、中学、小学语文的不同选段,必须进行个案的考察,进而总结大、中、小学语文的衔接规律。笔者曾经一度尝试让三个阶段的教师同时登台上《武松打虎》(小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学)、《鲁智深大闹野猪林》(大学)观摩课,以研讨语文教学的衔接与差异。(笔者在第一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教学观摩会曾与清华大华附小窦桂梅以及安徽薛瑞萍等名师交流,拟在近期教学观摩会上尝试。)很明显,三个阶段对于学生基本功的培养是不同的,小学阶段掌握白话,中学阶段重视文言,意义从文本中得出;大学阶段深入分析鲁智深个性特点必须结合中小学的已有知识视野,在人文方面进一步强化,同时培养学生文学鉴赏的基本技能。经典名著选段在大、中、小学语文课本的分布,选取经典名著在不同阶段语文课本中的选段,探讨经典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承接性,可以进一步厘清大学语文与中学、小学语文的衔接规律。
  总之,“大语文思维”强调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的衔接,包括教材、教学、经典选段、工具性与人文性等,尝试构建大、中、小语文教育的一条龙体系。由大量的大、中、小学语文教育衔接的个案研究,寻觅出大、中、小学语文教育差异与衔接,对于明确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与研究范围颇具借鉴作用。
  
  责任编辑 陈立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