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部分问题的探讨
作者:吴 宁
础”课、直接上“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学生仅占8.41%,这部分学生是在中学期间接受了较为系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并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条件。
据此,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目前条件下,断然取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取消如Office、基本文件操作等基础性内容,而直接面向刚刚高中毕业、对计算机知识知之甚少的学生开设知识范围较广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为时尚早。这一点从2004年和2005年我们对入校新生进行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摸底考试通过率平均仅为30%也可证明。
三、教学内容的选取
教学内容的选取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分类分层次教学。另一个是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是否必须或是能够掌握现有教材中9~10个方面的内容?
1、关于分类分层次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计算机公共课程,在我校是全体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由于不同的专业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要求不同,学生入校前在相关方面的理论基础也有差异。如果使用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大纲,很难适应不同专业的需求。为此,我们编写了三类相应的教材,分别面向理工类、经济管理类及文医类专业。这三类教材的主要区别体现在:
● 面向理工类专业:按照教指委“白皮书”中较高要求编写教学大纲,有相对较为深入、系统的理论描述。
● 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按照“白皮书”中一般要求编写教学大纲。在教学的知识点上与理工类专业相近,但更关注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内容相对浅显。如操作系统部分,就直接以Windows 2000为蓝本来讲解,较少涉及更深入的理论描述;
● 面向文医类专业:采用以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主,仅讲授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根据专业特点,更侧重了如多媒体技术等与专业发展结合较紧密的内容。
2、教学内容的选取
无论是面向以上哪个层次,目前所使用的教材中都涉及了从系统与平台到计算机应用技术四大领域基础层次的内容,知识点较多。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认为教学内容太多和满堂灌的学生共占了34.69%。是否每一类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将所有相关知识全部掌握?是否可以有选择的加强和弱化部分内容?
从两年的教学实践上看,过多的知识点及相对较少的授课和实验学时,使得大多数的内容都如蜻蜓点水般涉及一点但却无法深入,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对每样知识都似乎了解了一些,但却没有很好的理解,也就是说没有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或是增加授课和实验学时,或是在内容的选取上进行一定的精简。表2是我校针对理工科学生的一项问卷调查的部分数据,由表中可以看出,学生认为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较多的集中在程序设计部分。分析原因,应该是我们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中讲授程序设计,目的并不能也并不想达到让学生学会程序设计,只是讲授一些基本概念。在无法讲授程序设计语言的情况下讲程序设计,内容难免显得空洞。
在难以增加授课和实验学时的情况下,将部分在今后的进一步学习中还会必修的内容(如程序设计基础)做一定的删减,并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调整各个知识点的比例,应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法。
四、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是一项深入而持久的工作,改革的思想应是“以学生为本”,尽可能地使学生掌握更多、更新、更实用的知识和技术。对大学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其内容的选取、授课方法的改进等方面还有许多可探讨的地方。为此,还需继续努力。
责任编辑 杨裕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