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大学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

作者:朱孔军 李延保

命题。
  人类进入新纪元,曾经讨论面向21世纪教育我们应该教什么?有些学者提出21世纪教育是思考力的教育,批判性的思考能力。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而是思考的技能。这样,学生将来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里都能生存。
  当前,在教学中,教师在正面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当格外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更多地运用反向思维方式探讨问题的提出和异化。在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更多地思考提出新问题、发现新规律。
  
  3.要转变以“管”为主的“盲人观”,要突出以教育、启迪为宗旨,通过参与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责任心
  
  大学首先以“育人”为本职,但育人不仅仅是以“管”为特征,应当是教育、引导、启迪、感悟,给学生更多的平等的尊重,更多的宽容和鼓励。
  当前,要重点解决学生对学校的依赖性和对教师的依赖性,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独立意识。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本身蕴藏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独立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各种讨论式、开放式、研究式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我们讲自主性、独立性是指有清晰的自我认识、有理性的思考、学会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勇于承担责任。而且要强化学生群体的“自主性”,相信学生,由学生共同讨论、决定来管好生活中自己的事。
  自主性、独立性既是个性张扬的重要表征,更是创新性人才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4.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要体现多样化、分类指导原则的人才观,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促使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创新性人才,必须基于调动学生兴趣和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因此要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不同类型特长学生选择的需求,为培养“学术研究型”、“应用实践型”、“交叉复合型”等各类人才,提供不同的鼓励创造和创新的学习环境。
  要推行更加完善的学分制和选课制;设立更多的学科、专业之间的“立交桥”给学生提供专业、课程及实验、实践等更大的选择空间;要鼓励教师因材施教,关注有个性和特长的学生;在学校有关条例和制度中要给具有个性特长的“偏才”留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创造力”本身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有些人善于从事基础理论研究,有原创性潜质,如陈景润;有些人有技术发明的创造能力,如爱迪生:也有人善于思考、出谋划策、足智多谋,如格林斯潘。社会发展既需要科学家、发明家,也需要有谋士、智囊。学校要提供多样化、多元的文化环境,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创造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发挥,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要重视非智力因素对人的潜能激发的作用。
  要着力改革以强化“同一性”、“规范性”而束缚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管理制度。如,教材的固化削弱了学生课堂笔记的能力,考试方式的改革也迫在眉睫等。
  
  5.要重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凝聚大学文化精神,创造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环境,欣赏、宽容、鼓励人的创新意识,培植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前,学校领导特别要重新审视学校有关制度中体现的价值取向,如各种评价制度、人事和分配制度及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等。通过制度的创新,让教师远离名利场,让学校少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少一些浮躁的风气,更不能容忍学术上的作假和投机取巧,让大学回复它应有的矜持和品位,真正成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学术圣殿而不是名利角逐的战场。
  同样,大学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创新素质直接关系着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
  要改变以教师授课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制度;转变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等等都离不开具有正确教育观念和关爱学生成长的教师。
  大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具有教师个性特征的创造性工作,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是必须动员全体教师认真对待、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取得成效。有激情的教师才能带出有激情的学生,具有创新性的教师才会懂得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建立生成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应当包括建立一支具有创新精神、掌握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热心于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而且,在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要求中,除了教学和科研外,要突出指导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6.要推动大学文化“观念的更新”,就必须坚持教育的“开放”、推进教育的“国际化”
  
  教育的国际化,不是指教育的国际接轨,各国的教育制度不尽相同,无轨可接。“教育国际化”是指向世界先进教育学习,加强高校之间的国际交流,并深入到本科教育阶段互换学生、互派教师、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等。知识是无国界的,科技和文明是人类的共同财富,通过各种形式交流,沟通教育的文化理念,互相吸取精华,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是有很大作用的。
  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我们要相信中华文化有很强的文化自觉、文化选择和文明进化的能力。当今世界,孤立封闭的民族文化是难以自存的,试图以单一的文化统一世界也是不可能的,不同文化之间总是相互吸纳精华而共同发展。
  1921年梁漱溟发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指出:东西文化其实是各有优缺点,而且是不同类型的文化。1935年有10位教授发表了《中国本位文化的建设宣言》提出:中国既要有自我的认识,也要有世界的眼光,既要有不闭关自守的度量,也要有不盲目模仿的决心。要不守旧、不盲从,根据中国的本位,采取批评的态度,应用科学的方法检讨过去,把握现在,创造未来。
  因此,在大学有多元文化的碰撞,并不是坏事,在文化交流中培育学生学会选择、学会沟通、学会合作,提升国际文化视野,增强自信心和民族的自尊、自豪。同时,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先进的文化和教育观念,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文化基础。
  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既不是一门课程、一个专业,或一所学校的努力就能达到,也不是仅仅高等教育的改革就能实现,它涉及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和社会系统、文化体系的支持。
  关键是要从“大教育”和“系统工程”的角度,由国家、社会、学校及科研院所共同构建创新人才教育和培养体系,并且纳入“国家创新工程”之中。要从娃娃抓起,在幼儿园就要保护孩子的童真,不要用过多、过深的知识教育扼杀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在中小学就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要用国内外优秀传统、经典文化精品开阔学生视野,提升文化鉴别、欣赏能力,包括在小学阶段就要认真学习硬、软笔书法,及熟读优秀唐诗、宋词等名词名句。要尽快解决高中文理分科问题,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在家庭和社会文化理念中,对年青人求新、求异、求变要给予更多的宽容,不要总以成人的思维去束缚他们。我们都知道,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要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是何等之艰!孩子尚未出世,父母已替他们包办了一切,孩子的发展不是尊重孩子的意愿而是去实现父母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学校老师最喜欢循规蹈矩的学生,领导最喜欢听话的部下,这绝不是哪个人的问题,而是长期传统的文化滲透在我们民族思想、思维及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在中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还真正需要从鼓励学生提问题、发表不同见解开始。大学更应当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学术见解,有更多的选择权利,允许失败,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德国伟大数学家希尔伯特讲:问题的完美提法意味着它已经解决了一半。陶行知也曾讲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公,只在每事问。
  在中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还真正需要从鼓励学生提问题、发表不同见解开始,给他们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思考的空间。
  总之,培养大批优秀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优秀人才是高校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文化观念、学校文化建设的角度,要重视:
  (1)坚持开放,推进教育的国际化,在中外教育的交流中,取长补短,改善我们现代教育、教学模式。
  (2)坚持科学的思维训练,加强教师对学生在思维方法上的启迪、指导和训练。
  (3)坚持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深刻挖掘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蕴涵的智慧、创新、和谐的人文精神;同时,领悟西方科技文明中的实践、缜密、求实的科学精神,融会贯通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
  21世纪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要有大批热爱国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负有使命感的各类人才、大学有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如果我们不仅从“技术层面”上去努力,同时也能高度关注“文化层面”上的开拓,那么离我们理想的目标就不会太远。
  
  [责任编辑:陈立民]
  
  朱孔军,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延保,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