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探讨

作者:张晓光 俞重远 芦鹏飞

容全部涵盖在内。特别是电动势的教学,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了解对于电源电动势的上述英美体系的简单定义,我们采用了前苏联体系的定义(The egff of abattery is defined as the work per unit charge done by anon-electrostatic force,when a positive charge movesinside the battery from“-”terminal to“+”terminal.),使得学生对于电源电动势的本质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为后面电磁感应部分的动生与感生电动势打下基础。
  总之,我们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具体情况,设计出有特色的、切实可行的大学物理双语课程教学体系。
   
  四、课堂上英语的运用
  
  第三个挑战就是在实际中如何运用英语教学的问题。我们的经验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大学物理是一年级第二学期和二年级第一学期的课程。国际学院的学生之前已经经过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课程双语教学的洗礼,有一定的专业英语基础,我们在课堂上运用英语就多一点。“大学物理双语课程试点A班”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双语教学,我们的课堂运用英语稍微少一些,避免运用整段的英语描述,全英文的教学多媒体课件中为第一次出现的专业术语加中文注释。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们不适应讲课中大段的英语叙述,这样的教学让他们消化不良,对概念理解不深。我们一般采用将整个英语甸子进行适当的切割,中间加入中文解释的方法,效果比较好。当然句子切割的长度、切割的位置要精心研究,做到既表述清楚,又不显拖沓。
  我们发现,学生对于教师讲课过程中出现一些语法小错误是可以容忍的,他们清楚物理教师不是英语教师。但是他们不能容忍教师将关键的专业术语、单词读错,比如重音读错('magnitude读成mag'nitude,can'tripetalacceleration读成cantfi'petal acceleration)、元音读错(height[haitl读成[heit]等。这些错误会先入为主,-影响他们今后的英语学习。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备课时对于不熟悉的单词,跟随电子词典朗读上百遍,并且勤查字典,尽量避免错误。
  
   五、双语教学与教师科研工作的结合
  
  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物理系的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同时参与科学研究是一大特色。物理系教师除了承担繁重的教学工作,积极开展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从1993年开始,我们的教师累计申请承担了3项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中有大量高水平的SCI检索论文发表、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得信息产业部和中国通信学会的科学技术奖。
  我们十分注重将科研工作融入大学物理双语课程的教学中,将自己用英语写作的、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上的优秀学术论文经过精心选择,提供给有兴趣的同学进行研读。例如:我们发表在美国IEEE教育杂志上,应用光程计算渐变折射率光纤模间色散的论文结论被组织到光学部分的课堂讲授中,使学生深化了对物理理论的理解,拓展了光通信的知识。另外,我们还将一些能够与大学物理双语课程教学相关的科研成果,经过提炼,融入教学当中去。比如我们主持完成的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光纤偏振模色散自适应补偿技术”中有许多与偏振有关的内容,经过简化处理,被用来在大学物理双语课程的光学部分中“开窗口”,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使学生了解运用英语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具体过程,理解了学习大学物理双语课程的重要性,同时激发了学习物理学与学习英语的兴趣。
  
  张晓光,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副主任,教授;俞重远,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副院长,教授;芦鹏飞,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文和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