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经济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作者:刘宝玲
关键词:教学模式;模式创新;目队合作教学;案例教学
在现实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后续影响,长期以来我国许多高校的经济类课程的教学依然围绕教师、教材和课堂三个中心开展,教师以教材为依据,以课堂为中心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通过课堂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的源自于教材的知识。这种方式导致了教师讲课没有创造性,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教学效果没有务实性。这种教学模式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在被动、僵化和单调的教学氛围下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和提高的能力难以适应社会的要求,从而出现企业渴求经济管理人才与高校毕业生难以适应经济实践活动之间的矛盾。要改变这一现状,要改革经济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经济类课程的教学模式,使之与经济类课程的学科特点相适应,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
一、创新教学模式的思路及其基本要求
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首先是教学理念的提升,如果没有教学理念的提升,教学模式就不可能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校经济类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要求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与之相适应。
本科教学应以素质教育为主,强调四个“基本”,即基本知识、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教学模式的创新就是要将教学方法从传统的“注入知识式”向现代的“探索素质式”转变:教师授课方式由“连续型细节式”向“跳跃型平台式”转变;教学形式由“单一课堂教学”向“多形式的交互教学”转变;教学氛围由“被动、消极”向“主动、积极”转变。创新教学模式就是要寻求一种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其基本理念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知识为桥梁,以探究实践为基础,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更加强调经济类学科的特殊性,在分析经济类学科的内在机理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的理解与概括——实践技能的形成一一创新思维的发挥——创新活动的实施”四个阶段的运行,最后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职场,从书本到市场的顺利转化,以达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的目的。
经济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关键在于结合经济学专业的教学目标,在考虑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教学对象本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三个提升:即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重新发现”,使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学生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使学生自主综合利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学生对知识进行“实践应用”,把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二、新型教学模式及其基本内涵
经济类课程的实践性强,具有“知易行难”的特点,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在教学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上要采用相应的教材形式、授课方式、讨论形式、作业类型、实践训练和考核方式,以建立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从经济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出发,经济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可以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模式。
1.团队合作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和实务操作方面的能力是经济类课程教学的共同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单个学生作为教学对象,使学生的学习脱离了与人合作的环境氛围,同时现在大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本身缺乏与人沟通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导致许多课程的学习没有真正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团队合作教学模式,就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团队的协作,引导学生共同学习,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并实现个人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学习进度,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般以五至八人为一个基本学习单位,形成一个学习团队或讨论小组,进行讨论式学习和解决问题式学习。讨论式学习,要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环境。为了保证讨论能符合教学的要求,通常由专业教师监控学习过程,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发言,并组织学生对发言进行再次讨论,以达成共识,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解决问题式学习,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基于真实问题的项目环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协作解决问题或进行项目开发,并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和技能的结合与提高,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团队合作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对经济类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逐步提高。
2.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采用实例分析来强化知识的应用,其主要功能在于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索或者与同学商讨来解决管理问题,最后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思考与分析问题的方法。案例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尝试欲望,同时,对案例的分析和问题的解决,要求学生对已学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因而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辨别和分析能力。案例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
(1)选择案例
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的第一步。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找到很多与经济活动相关联的案例,案例教学具有真实性和时代性的特征,这就决定了教学活动中所选择的案例也必须来自于实践活动,并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企业规模不同,生产的产品不同,企业文化不同,运作手段不同,运作模式也不一样,形成的案例差别就不同。通常在教学中应选择那些国内外著名公司的经济活动或者重大经济事件为案例,以保证案例的代表性、针对性和时效想。
(2)分析案例
分析案例就是教师事先把选择好的案例预先告诉学生,并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提出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分析,并得出学生自己的看法与建议。这个过程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团结协作并完成任务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语言组织的能力。
(3)应用案例
应用案例就是教师通过多种案例分析方法的运用,与学生共同探讨案例的价值和给我们所带来的启示。由于案例大都没有固定的答案,教师的工作只是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鼓励必要的讨论和观点创新,让学生在讨论中总结观点,形成结论,教师则在讨论的最后进行总结性发言,重点评价案例讨论的思路是否正确,分析方法是否得当,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等等。应用案例,还可以采用模拟情景或者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过程,对接受的理论知识形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