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大学建工专业日语教学探讨

作者:刘 青

选课学生适当分组,给出研讨要求,个别阅读、按组课下讨论,课堂上由各组代表展示对所阅读、讨论文献的体会,以引发其他组同学的进一步讨论。三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的讨论,并对学生讨论中遇到的经典句型、难点段落等做适当的讲解,对学生所读文献的学术思想进行适当归纳。这样,通过课内外研讨,以及认课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系统把握日文科技文献及其学术思想的能力。
  (5)项目训练。尽管课下作业、课内外研讨对学生都会有一定的训练,但又都是不够的。作业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日文科技文献的能力、科技文献中日文互译的能力;课内外研讨培养的是学生系统把握日文科技文献及其学术思想的能力。这里所称的项目训练,要培养的是学生另外两种日文能力,即通过查阅日文文献把握日本建工领域科技进展的能力,以及撰写日文学术文章的能力。目前在不少学校,学生即便学了专业日语,也不见得就具备了这两种能力,而这两种能力对于学生未来发展恰恰是必不可少的,故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这两种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关于通过查阅日文文献、把握日本建工领域科技进展的能力训练,一是教师要讲授日文科技文献查阅的主要途径和方法,给出几个具体专业领域及其关键词,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查阅相关文献。二是要求学生对所得文献进行综述,即写出相应的文献综述,并对所涉及领域的发展动态和趋势进行分析、归纳。关于撰写日文学术文章的能力训练,一是教师要通过自己查阅相关日文文献,给出若干种日文学术论文的范本。二是教师可查阅、选择若干篇本领域中文科技文献,要求学生参考相关日文学术论文范本,将其翻译、改编为日文学术论文。这种训练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培养学生用日文思考相关科技问题的能力。
  (6)关于考核。传统上,大学多数课程基本通过期中、期末考试来给出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这往往并不能较为客观地评价、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究其原因,一是为了与课堂所讲内容范围的高度一致性,教师不得不在授课范围内去搜罗看似重要、实际上死板的知识点。二是为了试卷答案的唯一性,教师往往不得不设计一些看似严格、实际上较为八股的考题。三是通过一两次课堂考试判定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效果,这固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往往会“委屈”那些一时失误、临场发挥不佳的学生。鉴于此,近年来,不少学科任课教师提出,应该分部分、分阶段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就有了“综合考核”的概念。借鉴综合考核的思想,为了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专业日语的学习效果。笔者认为,可将作业、研讨、项目训练三部分工作结合起来进行考核。其中,完成课下作业的情况,反映学生阅读日文科技文献的能力、科技文献中日文互译的能力;课内外研讨情况,反映学生系统把握日文科技文献及其学术思想的能力;项目训练的情况,反映学生通过查阅日文文献、把握日本相关领域科技进展的能力,以及撰写日文学术文章的能力。将这三者结合起来打分,如设想作业成绩占40%、研讨成绩占30%、项目训练占30%,这或许更有助于综合审视、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关于建工专业日语教学内容选材的思考
  
  在专业日语课程六个教学要素中,教材、作业、研讨、项目训练都涉及内容选材问题,且选材适当与否,会影响整个教学过程。结合笔者以往的建工专业日语教学实践,我认为,针对教材、作业、研讨、项目训练的内容选材,既应有一致性的考虑,也需要有所差别。
  (1)关于内容选材应有的一致性考虑。鉴于前述的专业日语的教学目的,内容选材应有的基本考虑,一是所选材料应基本涵盖阅读日语建工科技文献通常会碰到的专业词汇、专业词组、专业句型和句法。特别是相关新词、难词、经典句型。二是所选材料应基本涵盖近若干年日本建工科技发展的主要前沿领域,诸如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设备、工程管理、工程安全等领域的科技进展。例如,日本在抗震减灾、混凝土建筑损伤检测方法、工程安全管理等领域有不少进展,如将这些方面的信息或知识介绍给学生,即可能引发学生参与整个课程学习过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2)关于四个环节选材应有所差异的考虑。不同教学环节要达到的具体教学目标不同,所选内容自然应有所差异。例如,教材所选内容应主要考虑“一致性考虑”,涵盖专业日语的主要知识点。作业选材应主要考虑训练学生阅读日文科技文献和中日文互译的能力,选择哪些既反映日本建工科技进展,又难度适中的日文建工科技文献。研讨选材在词汇、句型、专业知识上就应略微难些,否则学生研讨就失去了价值。换言之,过于简单的文献,就不需要研讨了。项目训练的内容选材,至少应满足两个要求,一是日语知识难度要上去,二是要通过激发学生查阅日文文献的兴趣,来促进学生提升了解日本建工领域科技进展的能力。要借助难度适中的选材,引导学生通过翻译、改写来培养撰写日文学术文章的能力。
  
  [责任编辑:陈立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