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教学型院校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路径新探

作者:张 进

通过独立设置的专业综合实验课程,提供学生各种实验条件和不同的实验方向,允许学生采取独立或合作的方式,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实验并提交实验分析报告;通过开放实验室和科技制作、设计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为解决问题积累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第三层次,综合创新训练模块。这一层次的要求是通过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综合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规范、系统的创新实验训练,让学生体会自身知识、能力如何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得到应用与发挥,进行学以致用的过渡;通过多环节与大型综合实验,提升学生的综合判断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对特定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进而借助一定的实验实践进行研究的基本素养。
  将以上三个层次实践教学内容构成为完整的体系,应打破每一分支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和条理性,通过追求科学技术的综合性与整体性来实现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突出实践教学内容重心低、知识新、面向宽的特点。同时,课程的组织形式和模块设计也应进行适当调整,实施由必做基础性实验、选做提高性实验和综合性设计实验组成的,适合因材施教的分层次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
  
  3 构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构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创造先进、完善的实践教学基本条件,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
  ①提升实验室建设的层次。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逐步调整教学型院校实验室的宏观布局,整合优化教学设备资源,突破课程实验、专业实验和综合实验之间的界限,组建跨学科、多功能的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努力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技术的有机结合,搭建包括基本技能训练平台、专业素养训练平台、综合创新训练平台等在内的实验室教学体系。
  ②加大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一是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引进实践能力强、理论基础好的企事业专家到学校任教;切实要求专业理论课教师限期通过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考试。二是配备过硬的实验、实习指导队伍,实验员必须娴熟掌握实验技术和方法;实验、实习指导教师应积极参加相关岗位技能培训并获得证书。三是聘请校外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实践指导教师。
  ③完善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方面。理顺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将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建设与管理、实践教学与改革、学科竞赛与创新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强化实践教学运行机制,进一步建立岗位责任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逐步健全实践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全面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检查力度。
  
  4 构建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从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宏观调控的视角入手,构建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健全科学的实践教师评价体系。首先,改进和完善实践教学工作计量方法,在考虑实践教学工作重复性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实验准备及实验过程的复杂性、实验指导的独特性,充分考虑联系实践的困难程度、在校外连续工作的强度等各种因素。其次,确保实践教师在职称评审、脱产进修、工作条件、劳动成果和福利待遇等方面与理论课教师同等对待:实践背景较强且具各条件的教学型院校,应强调申请聘任高级职务必须具各一线实践的工作经历。第三,制定合理可行的评价方法,表彰奖励积极投入实践教学、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和长期潜心从事实验教学、成果丰富的教师:对不适应要求的不合格人员则坚决调离岗位。
  ②构建多元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根据实践教学的不同类型,采取切实有效的考核方法。
  实验教学实施模块化考核:验证型实验采取实验表现+平时实验报告+闭卷笔试+口试的考核模块;综合型实验采取实验表现+平时实验报告+期末实际操作考试的考核模块;设计型实验采取设计报告+实验结果+小论文的考核模块。
  其他实践采取系统化考核:根据不同的实践教学目标,按实践步骤进行系统考核。
  特殊实践进行网络化考核:通过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对一些不能重复、时间较长的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利用计算机设计实验和实践教学过程进行考核。
  ③完善独立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一是改革学生实践教学的考评标准,把动手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作为主要评价内容:二是对实践教学体系、内容、条件、过程、管理等实施综合评价,及时发现存在的不足,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三是建立专家督导制度。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实验实践教学情况检查;四是高度重视社会评价,根据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实际工作能力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学生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的内容、形式、方法等。
  
  三、循序渐进,探索开放多元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从构建并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需要出发,切实加强教学型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 把第一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渠道,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
  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自己的科研领域、实践经验、创新成果和思维方法等传授给学生,更多地引用来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鲜实例,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二是按照“抓住知识点、强化系统性、加大训练力度”的要求改革课堂教学,逐步实现讲授方法改革、多媒体运用与实践性教学的有机结合和系统优化。三是倡导研究性教学,切实加大训练力度,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基本技能。四是创新教学方法,坚持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尤其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启发,让学生更多地获得间接参加实践环节的机会。
  
  2 不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积极推进实验室开放
  坚持实验室建设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有机结合,着力实施多层次、分类型的实验教学改革。首先,加大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整合,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促进科研成果向实验教学内容的转化。其次,针对实验教学的不同层次,强化课程模拟-注重数据开发,创造条件研制应用软件,用信息化改造实验课程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和应用能力。第三,积极推进实验室开放,明确规定实验室实行开放的具体要求和严格标准,设定必做实验、选做实验和自主实验等不同实验内容,鼓励学生更多地选择自己命题的自主实验项目;同时组织开发实验教学管理系统,通过网络安排实验项目和预约开放实验,确保实验室全方位开放。
  
  3 完善实习基地建设,倡导分散与集中实习相结合
  一方面,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按照“稳定、长效、互惠、共建”的原则,建立一批功能齐全、吸纳稳定、合作高效的各类校外实习基地;并不断加大经费投入,积极利用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强化实习经费使用的管理:同时,建立以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为骨干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实习内容和要求的校外专家担任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制订合理的实习计划、实习大纲和实习管理办法,保证实习教学目标明确,责任到位,组织有序。另一方面,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分散为主的原则,改革实习模式,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实际生产或工作,着重接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增强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和分析、处理问题的基本技能以及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组织能力,并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的形式,真正反映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
  
  4 开展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为重点,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为依托,以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不断拓宽课外实践活动的方式与途径,切实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技能和学以致用的本领。同时,坚持将学生科研素质训练和科技活动纳入培养方案,将课堂教学与科学研究结合在一起,让有兴趣和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科研活动,努力加强学生课外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责任编辑 张冬梅

[1]